一口气读了三本书,拯救间歇性心灵麻木

面临开学,无喜无悲;不恋过年,不盼聚会;不带期盼,也无惊喜;莫名忧伤,心无力量。莫非又到了间歇性心灵麻木期?

总要做点什么,才能唤醒沉睡的激情。于是,看书,疯狂泡在图书城一整天,想寻找一种深入的沉浸感,让心活跃沸腾。

连续看了三本书:1 名人成长传记《穿越一生的底色》2余华的杂文集《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3白岩松的《白说》。

1
《穿越一生的底色》,集合了很多名人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故事,比如张爱玲,三毛,莫言,丰子恺等。故事很有趣,很人性,很真实。

丰子恺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画家,跟他小时候不断临摹有关,他当时只是觉得临摹画好玩,后来临摹得可以以假乱真,很多人找他画,他都一一答应。老师给他一副孔子像,让他放大若干倍后挂墙上,他就犯难了。他大姐教他蒙纸用尺子画线条同比例放大,终于完成了,他欣喜若狂。后来有个老太太让他画容像,他又犯愁了。以前都是蒙着画的,这种真实的立体的人怎么画呢?于是,她大姐帮他找到一本人像书,找出最像的那幅,蒙着画,然后把下巴部分调一下,之后给那位老太太,老太太认为非常像。有了小时候的这些成功经历,他长大后就对画画有特殊的感情,再加上专业训练,终成一代大家。

这样的故事很多,之所以用穿越一生的底色这个名字,我想作者可能试图找出名人成长过程中的黑天鹅事件吧。

人的一生都在跟人跟物打交道,也会有很多的因缘际会,也会有很多的善缘与加持。 你结识过的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终将化作成长的营养,让独立、坚强、善良之精神之花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2
《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余华十年来首部杂文集。从中国到世界,从文学到社会,以亦庄亦谐的笔锋将观察到的社会、时事、文化等现象一一记录剖析,在日常生活的表象下洞见社会固有病灶,对我们生活的时代进行了由外而内的深刻反省,亦在与世界的踫撞交锋中,呈现出一个崛起、变迁中的中国。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印象最深的是他写的《杠杆》,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奥运会期间,很多报道宣传比尔盖茨花1亿美元买了一套位于水立方的斜上方150米处的空中花园,可以适时看比赛。以至于该楼盘有1亿多人的关注量,售楼业绩卓著。然而事后有人辟谣,比尔盖茨还亲自辟谣,此事到底归咎于媒体还是开发商一时说不清楚,然而开发商确实就此火了,这就是杠杆效应。

3
《白说》,白岩松的作品,最喜欢关于读书、人性和宣传的表达,真实专业。

关于读书,白说:首先筛选出高于你的作品,你要仰视它,然后去攀登。而多数情况,我们会选择与自己脾气相投的,你喜欢的,跟你水平接近的。这种同等水平的阅读,让人失去了自我挑战的机会。

有了感触不能立即表达,要去追寻。经历了足够漫长的追寻,等到一切成熟了,才会有完美的表达。

有的书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以为是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你是读不出来的。而在你真到了需要它的年纪,却没再次跟它相缝,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关于人性,白说:教育是为了约束人性中不好的部分。只有读懂了人性,你才知道用什么样的节奏,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你想传递的内容。

关于宣传,我认为可以做新闻专业的教科书,有很多案例,值得读。白说:新闻人无论做什么,应该首先考虑人,然后考虑细节,学会讲故事,按新闻的规律办事而不是按规定办事,才能入心入脑入耳。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口气读了三本书,拯救间歇性心灵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