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一句孩子还小,你的教育就错了

近日,“熊孩子”闹高铁事件引发热议,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面对孩子不好的行为竟也不加以制止,反而推脱觉得孩子还小,吵闹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说法引起网友激烈讨论,纷纷对家长的态度表示不满,借用人民日报的一则评论:“熊孩子”闹高铁,“熊家长“更有错!

但是反观9月3日,在山西太原,1岁半的宝宝坐飞机,妈妈怕哭闹给同机乘客做了100份礼袋,里面有糖果、手绘便签和一副耳塞,孩子妈妈表示,宝宝才20个月,因为害怕孩子哭闹不受控制,所以提前制作好了礼袋,便签上还有她亲自画的卡通画,上面写着“宝宝尚小,若有哭闹,望您海涵”的字样。这位妈妈说:之前有看过很多关于“熊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的新闻,她觉得家长的态度很重要,面对这位妈妈友好的行为,同机乘客都很有礼貌的接受了这份特殊的礼品,这位妈妈说,觉得大家都能包容孩子,关键是在于家长的态度。

同样是带着孩子出行坐公共交通,两位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天壤之别,背后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也各不相同,俗话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事件中两名孩子的年龄都不大,是最能影响孩子行为发育的黄金年龄,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你想要孩子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现在所做的事情。

9月4日,杨祐宁晒视频分享与女儿的周末亲子时光,视频中杨祐宁穿洞洞鞋与女儿在雨天里淋浴踩水,场面欢乐。网友感叹“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快乐”,但很多家长都不允许孩子淋雨更不要说淋雨踩水了,害怕孩子弄湿鞋子感冒,不得不说杨祐宁这样尊重孩子的爸爸真的很棒,小孩子的自我发展应该得到尊重,多让孩子感受户外不是一件坏事。

不管是“熊家长”教育出的“熊孩子”还是带着1岁多孩子坐飞机给同机乘客送礼品的妈妈,或是杨祐宁带着女儿在雨中淋雨踩水,不同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不同,父母在孩子教育上付出了多少,在孩子言行上表现的一清二楚,家长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育儿得先育己。

家长如何育己呢?

情绪稳定,乐观积极

父母作为和孩子最亲密的人,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情绪、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父母的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慌,都会被孩子完全接受放大,如果家长的情绪平稳,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孩子是能够感受的到的,这样在他们面对陌生环境的时候,就会保持平稳的情绪,不会没有安全感。


保持学习,以身作则

行为研究学家特奥.康普诺利等人经过研究10多万人的手机使用情况发现,成年人平均每天要解锁手机110次,最高峰的时段,他们每7分钟就看一次手机。另外,行为儿科学家珍妮·拉德斯基等人也曾经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父母陪同孩子在餐厅就餐时,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就餐中频繁地刷手机,超过三分之二的父母在就餐中至少刷手机一次。与此同时,那些父母频繁刷手机的孩子,他们在就餐中出现烦躁的概率也比其他孩子高很多。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如果你在家玩手机或者其他的电子产品,他就会对这类东西感兴趣,假如你在家放下手机看书,那么孩子对看书这件事也是会很感兴趣的,幼儿的习惯养成家长的影响是占首位的。


善于沟通,尊重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语言作为亲子交流的至关重要的工具,家长既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和培养孩子的沟通与表达力,同时还反映着孩子内在的思考和想象力。

家长与孩子如果不能沟通,实际上家长就丧失了教育权利,因此家长要把孩子看作是和自己有一样人格的人,科学研究表明,只有尊重孩子,孩子才愿意跟你多沟通。

孩子是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的,家长要多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这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很在意他,孩子能感受到尊重和鼓励,就会给你分享内心的情感,有利于亲子感情的加深。

学会观察,了解孩子

面对复杂多变的情绪,通过观察可以对孩子有一个更深的认识,也能帮助新手爸妈找到一定的规律去更好地照顾孩子。观察可以建立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仔细的观察,读懂他的需求,让他感受到深深的爱意,健康的亲子关系就逐步形成了,安全感也在这个长期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建立,一个好的家庭成长环境,就是从日常的生活照料,从认真观察开始,父母作为直接代养人,要学会观察。


没有人愿意当“熊家长”,也不愿意带出一个“熊孩子”,育儿即育己从来都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欧贝尔曼推出的家庭成长计划采用的是国际ECEC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孩子的自我选择,配备家长课堂,让不想当”熊家长“的父母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学习,稳定且科学全面的度过0-3岁儿童敏感期,为整个家庭教育赋能。

家庭成长计划核心


家庭成长计划特点

家庭成长计划,是一份科学、全面、动态、个性化的养育方案。

我们倡导科学育儿,也提供理论支撑,并付诸实践;

我们不只教育孩子,也想让教育回归家庭,共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养育照护;

我们尊重孩子发展的每一步,同时也正视孩子成长中的不足,并认为预防比矫正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必看|一句孩子还小,你的教育就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