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8

离婚,是浴火重生,还是人生终结?(上)

一段感情能带给你多少痛苦,就曾带给你多少快乐。对于离婚而言,有些人能够逐渐释放过去,迎接浴火重生,但也有的人在让泪水染得模糊的美好回忆中沦陷,久久走不出来。离婚,究竟是浴火重生,还是人生终结呢?让我们看看两个时代似是而非的遇见。

在老舍的《离婚》中,开篇就写到“大哥”味儿十足的张大哥终身承担的崇高使命:做媒人,反对离婚。这要在今天,张大哥或许得丢了饭碗,愁白了头发。原因是张大哥的使命正是与今天离婚率不断飙升,结婚率逐渐下跌的尴尬状况有着一股相冲的火药味。

当然了,《离婚》包括离婚本身似乎与张大哥的使命背道而驰,但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受到新式文明冲击时,对生活和婚姻的思考,以及对爱情和理想的追求。

我们先看看那时候的婚姻状况:

钱钟书在《围城》里就讲了方鸿渐的婚姻故事。

方鸿渐在高中时被家里安排订了婚,两年后到了北平上大学。看到别人恋爱谈情,他好不眼红。不由得怨起了父亲,也怨自己的命。发了几天呆后壮着胆写信到家里要求解除婚约:


他自以为这信措词凄婉,打得动父亲的铁石心肠。谁知道老头子竟这样精明!方鸿渐遭父亲来信痛骂,顿时吓矮了半截,只得先乖乖回家。

两代知识分子间的对话尽管让人忍俊不禁,但其中新老一代人对自由恋爱的尖锐意见显而易见。

那么,那个时代对于离婚有哪些惊人的看法呢?

鲁迅在《呐喊》中写道,"婚姻的制度是否过时,一向说来有争论。……应否离婚或应否离婚到哪一步为正当,亦有争论。但是归根结底,这些争论都只能是学问上的,而不能忽略了这是像第五指头那样自在的事。这一点应该明了”。

这里的意思与“清官难断家务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干疮百孔的,婚姻有着自己的一套公理和逻辑,其他事情难以介入,一般情况下所理解的公正、正义、真理和智慧统统在婚姻面前全部被不假思索地抛掉了。

张爱玲在《小团圆》里写道:"家里有人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在她的另一部作品《色·戒》中,也说到:"我从来不相信婚姻,因为它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一种束缚,会让两个人的爱情走向死亡,变成彼此的枷锁。

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很多,这让我们不得不联想那个时代对婚姻特别是离婚的看法。

在五四新文学时期,离婚在中国社会中仍然是一件相当罕见和不被认可的事情。人们普遍认为,婚姻是一种神圣和不可分割的关系,离婚是对婚姻的背叛和破坏。因此,离婚的人在当时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和歧视。

首先,离婚被视为一种道德败坏的表现。在五四时期的中国,人们普遍认为,离婚是因为双方婚姻生活中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是夫妻双方道德水平的表现不好。因此,离婚的人往往会被视为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人。

其次,离婚的人在当时面临着就业和社会地位的问题。由于社会普遍认为离婚是不道德的行为,离婚的群体在就业和社交方面往往会受到歧视和排斥。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离婚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家庭的经济支持和保障,需要自己独立生活和工作,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虽然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开始逐渐开放和进步,但对于离婚问题的态度仍然比较保守和传统,直到新思想思潮不断蔓延开来,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和批判力度越来越大,建立更为人性化的婚姻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接受,一些法律规范的制定也对离婚提供了法律保护。

就如张爱玲的“离婚,跟家里出了个科学家一样现代化”说的一样,那时候许多作家都致力于通过婚姻自由和纯粹的爱情来解决婚姻问题,认为离婚不是一种耻辱,而是婚姻关系破裂的一种选择。这对于今天的婚姻来说,确实也是习以为常的观念了,只不过那个时代的女性需要更多的勇气面对周遭乃至自己对自己的束缚。

以一首小诗作结:

我们离婚的那一天

天空像被掀开的盖子

放晴了,阳光灿烂

只是我没有看到彩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