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04

读《教育原乡》数起数落,终于还是读完了,不谨读完而且读了两遍。9月6日在扉页上记:昨夜将之束阁,今晨不忍复读之。十月底再拾起。今天一早,想对书中内容发表点个人的些许感受,心中不停叩问:何为原乡?教育原乡又该是怎样的模样?

百度词条对“原乡”的解释是:一个宗系之本乡。有3条:1、原乡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即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2、原乡是河南省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的别称。3、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人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之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

哦!应该初懂,隐约是寻心之旅。假若心丢了,寻得回来吗?又假若没丢,又何必远寻?终究如游子一般,出游探寻却又魂索梦萦!哦!又翻回封面,若大的副标题“寻根与展望”赫然在目,灵魂如若出卖,不知可否救赎?

严教授的序,我觉得挺有看点,挺喜欢“让语文安静,让学校安静,让教育安静。我的目的是:安安静静教书,安安静静育人,安安静静读书治学,安安静静深思反思。”我在空白处题写心得:安静,静心思教,安心培育。在甚嚣尘上的今日,留一泓清泉,甘甜沁人心脾的清泉。

第一辑“审问生活”。

多么深刻的反思!未来我们该听谁的,是人工智能?还是量子力学?人类还是不能丢弃我们身上学习与反思的能力!理性回归“人”。不然《机器人总动员》描绘的将是人类的将来。

朋友圈的喧闹,终究有知音难觅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啊!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并非他喜欢孤独,只是在周围的生活中找不到他的同类。东坡先生也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孤独”是智者的沃土,批判某些学校对“孤独”批判,我深以为然。

巴顿将军说,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生命的引领,需要激发,我们教育何时才能引领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成长?何时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深层思考,植入自我成长的反弹力?

关于北大设立的防讹基金,我批注:心中的那抹纯粹不复存在,任何的技术手段、补救措施,都只是短暂欺骗疼痛的麻药而已,还是要心存感念,心存敬畏。

这一辑结尾我在书中写:人人卓越,平庸没了去处。

第二辑“慎思理念”。

中国人不害怕朝代更迭,中国人害怕文脉中断。文化脉膊于中国人来说才是王道。是啊!文化的卫士,可常常处于文化的边缘。唉!洞见一词被用坏啦!如同“和尚”出家人皆称和尚,“和尚”一词烂大街。谁不想往脸上贴金呢!格局在于虚怀若谷,在于登高远眺,在于幽兰自芳。言说彼人之前,先掂量掂量自己。我一般不敢臧否人物,居高临下的话语不敢言说,因为我撒了泡尿,照了照自己。

教者成文,习者习之,因循蹈矩,创新改变,在于提升,学习驾驭逻辑,不唯上。静气贵气,须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勇气与魄力。

第三辑“明辨人事”。

没有“门脸”的普林斯顿大学,找不到围墙的新泽西州立大学,让严教授大发感慨,感叹门虽设而常开,无有形之界;感慨我华夏大学之画地为牢。

愚以为,或许有围无界,无围有疆,都不可或知。然,两国大学有无围墙有无“门脸”并无可比之处,有界无疆毋须在意!文化不同,文化使然!

“内涵的、实质的、顶用的、求真的教育,何时能成为中国学校的常态呢?”读这句我脑海中冒出来的是:我找寻闽南就是意在寻找苍桑的古朴。未加整修的五里桥,记忆中的中山路与鼓浪屿,厦大南普陀边上的学生街。害怕再次踏上,害怕踏上后,现实侵害美好。

说到这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