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3

近期,我看了一本书《心的力量》。我也并未全部看完,只是在初看这本书时有一些共鸣。作者刘嘉森是一名来自衡水中学的高考状元。高考,一个现在的中国人都在关注的话题。一方面,高考是跨越阶层而且是一场公平的考试,在这里无论性别、身高、体重,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另一方面,或许正是高考的重要性,高考的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是越来越大。刚开始看到这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讲学习方法的鸡汤文。但读了这本书的一部分,我觉得这更像是作者回忆自己从初中到高中时代的随笔。其中的共鸣估计也是自己也有着相似的经历,但结局也是不同。

激烈的竞争

  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感同身受的地方是刘在初三时为了进入衡中而参加面试。当然,首先我很好奇的就是衡中的面试会是如何。其次就是当时刘并不在初中的尖子班,而是在另一个班。当刘的父母敏锐地知道衡中的老师来面试的消息时,那位招生老师已经临近离开,刘是在车里和那位老师进行面试。

  其中一幕让我心酸的是当天也有另一位同学跟他差不多时间面试。只是那个同学因为敲玻璃打断了刘的面试,招生老师感到生气。在此时,那位同学的父母赶紧向老师道歉,生怕因为这样的行为让自己的孩子无法上到衡中。

  在面对每个孩子受教育的机会时,每一个父母都是那么的卑微,他们做这么多为的只是一个上好高中的学位。

耐烦

  接下来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寒假里刘拼命学习的镜头。寒假的那般自律,甚至连好朋友的聊天也是匆匆离去。我想的是,这梦幻一般自律般的生活,正是很多高三学子在寒假初定计划的雄心壮志,但事实上,由于前面的一轮复习的苦,90%的人在寒假都抵不住放纵的诱惑,或许这就是后来的差别。很多人都知道怎么做,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自律且高效?而更多的人不过是自我感动式的努力,仅仅坐在那里,却没有量的积累,以致于后面没有质的飞跃。在这个时期,刘想到“耐烦”。沈从文当时一文不名地来到北平,每日就是不耐烦地练习写作,才有后面的大作家。

  回想自己的高中生活,说起来也是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耐烦”地进行学习。很多时候学习都感动自己,但没有实效。这样没有实效的学习,也导致后来的徘徊不进,后来逆水行舟地变成退步。

阅读

  如果真有什么套路可以让你不读原文就做出来阅读题,这种题目也不会放在高考语文里。语文的终极学习就是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和广度。

  其实这些都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刘常常去图书馆,以至于后来和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姚老师成为忘年交。最近看到俞敏洪参加两会时,不曾想他的行李箱带得最多竟然是书。正如他在阅读书时收获的安慰感,在不同的时空,也有一个类似的少年爱上读书。

  看这本书,我仿佛也回到那个夏天,那段时光。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记忆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