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情生活欢乐多

尽管时有泪水在眼中闪动,但阅读《有情》这本书绝大多数篇章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始终充盈着欢乐。不仅是因为我本就熟悉作者亚萍姐的性情——乐观、豁达、俏皮、知性,更是她的每一个文字里所传递出来的气息——坚定、热情、投入、真心。

人到中年,阅历丰盈,尘世看遍,写作时笔触变得凝重似乎在所难免。笔下的人、事、物便也常常不知不觉地染上了些许感伤之意。其实,我并不太喜欢那种文风。相反,同样的话题,活泼泼的描述或表达更能让读者感悟到生活的可贵与可爱。

譬如,亚萍姐的这本《有情》。在我看来就是她在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察看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然后以欢乐的腔调与我们愉快地分享。

全书让我最难忘怀的当属所有写人的篇目,尤其是《致李墨耘先生》一文,那种儿童的纯粹天性在作者笔下淋漓尽显,一派稚气却又着实可爱的李墨耘无疑让每一个读到此文的人都忍不住咧开了嘴,控制不住地——只管笑吧。

以及《回乡偶书》中,亚萍姐所记录的自己与五个孩子的短暂相处,与我们好多人的经历何其相似。久不归乡,往往回去一趟参加家里的某种重要宴席时便会发觉物是人非。眼前都是陌生面孔,叫得出称呼的长辈已经为数不多。人群里串来串去的小孩子完全不知道谁是谁家的。除非人人都有手机,否则,在这种场合,他们绝对是比我们大人更觉得无聊的。反正都是亲戚,能聊就聊吧,不聊也会闷得慌。亚萍姐就非常轻松地俘获了五个小女孩的心,不仅与她们相谈甚欢,还在有限的时间内令对方滋生出了浓浓的情意。这样的文章,读着读着,脑海里就出现了画面,实在太熟悉,太亲切了。

当然,说到人物。全书里最浓墨重彩的莫过于亚萍姐自己的母亲了。只要是有她母亲出现的篇目,我都会一字一句地仔细看过去,唯恐漏掉丝毫。《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最欣赏亚萍姐字里行间的“喜”。我们无力延缓父母的衰老,但我们可以选择陪伴他们慢慢变老的方式。让更多的笑声围绕在他们的身边,亚萍姐做到了。

无论是对母亲吃坏橘子的不悦,住院时的彻夜交谈亦或电话里的一次次对话,亚萍姐始终都是以“怡吾色,柔吾声”的方式表达着一个女儿的体贴。不曾出现“都是为了你好”式的批评、指责甚至吼叫。都说老人其实也是孩童,他们固执而又脆弱,因此更需要被我们温柔以待。

我还特别羡慕亚萍姐姐妹众多,所以可以轮流陪伴母亲左右。大家挨个或集体的或带母亲出游或给母亲梳头或为母亲拍照或帮母亲理发等,每一次温馨和睦的相聚,每一次喜笑颜开的分离,总能让人心里升起“夕阳无限好,尽管近黄昏”的感慨。

除了自己亲近的人,亚萍姐也特别关注社会大众。菜场里的卖菜女、鞋铺里的修鞋匠、门窗店的安装工、棚改区里的拆迁户、公交车吃棒冰的孩子,甚至路上偶遇的脸上有伤的陌生女郎,都会成为亚萍姐细品人生这本大书的字符。在她的笔下,这些市井人物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言行举动向我们深刻地呈现了生活最真实的面目。

同时,我也特别喜欢亚萍姐书中许多写景的文章,每一篇都是我衷心向往却难以企及的高度。她对一朵花、一棵树、一块田地、一个村庄、一个景点甚至一个兵兵球桌的观察与体悟都能折射出她对这个世界万事万物的情感与温度。那么细腻、那么丰富。

我佩服她简洁却又深沉的文笔,通俗却又深奥的诉说。因为心中有情,一切便都有了被写进文字的理由。有时候,我也会在看书的过程中忍不住地发出声来朗读,譬如《春风三笔》《花事了》《以荷》这样的。那肆意的激情,那蓬勃的生机,那美得不能再美的语句和段落。总让人全身涌出一股向上的动力,似乎也随着那风、那花一起生长去了。

只有对生活投入真情的人才能比别人体验出生活中更多的欢乐。我一直这样认为。也从这本《有情》中得到了验证。

想起和亚萍姐有过的几次接触,那每次都带着笑意的双眸,那常常灵动跳跃的身影,那亲切而又洒脱的转身或回头,便都齐齐涌现在了我的眼前。

她是生活的热爱者,也是生活的受馈者。但同时,她也把从生活中获得的启发和快乐连同《有情》一起赠送给了我们。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过着有情有义有欢乐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有情生活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