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哲学的统一

01

作者介绍

        本书是由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所著,冯友兰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18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先生著的书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刻,冯友兰先生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哲学简史》整本书是对于中国哲学的一个大致概括,包括自诸子百家以来思想的特点和优劣点,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在有限的篇幅里面融入了冯友兰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的自我看法。书中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使得读者可以更为深刻的比较和了解到各家思想的内容。

02

殊途同归

        在我看完整本书过后,我只浮现出一个观点:中国哲学的殊途同归。在最初的诞生到经历将近2500年的发展,各家的思想不断的融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中国哲学。

      首先来看自春秋以来的诞生的各家流派,有儒家注重仁和礼;有墨家兼爱非攻;有道家无为自然;有法家法制改革。各家互相攻击,互相吸收,比如儒家和墨家在仁爱上互相批评,儒家和道家对于出世入世的争论等等。但是各家都是对于但是社会进行一种自己的看法,试图依靠自己学派的思想平定天下,使百姓重新归于安定。各家的学派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道”的解释,对于世界的衍生,道的衍生。之后各家的发展和禅宗的发展也不外如此,所以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我的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中国哲学最终会到达殊途同归的地步。

        为了更好的说明我就拿中国的国学儒家来讲述。首先儒家是最早的学派,孔子也是早期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也是被后世不断的发扬解释。儒家以“仁”和“礼”发家,在“仁”上就和墨家有出入,儒家讲究别爱就是有差别的爱,而墨家则是讲兼爱强调无差别无等级的爱。在“礼”上面则是和法家有出入,韩非子和李斯这两位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就是儒家代表人荀子的学生,而荀子则是十分重视礼,强调等级制度。所以他的学生成为法家代表人物也是有所理由的,法家则是将礼这一方面推向了极致,更为强调性恶论。于道家的差别则在为人处世方法论上,道家强调无为自然,儒家则是有为进取。

        儒家自孔子之后就大致分为孟子的理想主义一派和荀子的现实主义一派。也可以说孟子发扬了“仁”强调了“义”;荀子则是发扬了“礼”重视等级规矩。让我们将时间条跳到宋明时期儒家的发展,也是按照两条主线发展的。首先是做为宋以来的正统国学代表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这一派是对荀子现实主义一派的继承发展,程朱理学强调的是一个“理”字,认为理在气前,强调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另外一派则是陆王心学,强调的则是一个“心”字。

        心学的哲学和道家和禅宗的哲学则是有一些渊源。禅宗是佛学在中国被同化后的佛学,是对于道家的补充和发展。禅宗中也有“无为”也就是“无心”,修行是不修之修,还有不知之知,无得之得。那么禅宗和儒家心学又有何关系?我认为心学是对于禅宗的发展。禅宗里的以无心做事,自然生活就是心学里面的致良知。或者说禅宗和心学都强调一个心,禅宗以心为佛,心学则以心为圣。心学是说“致良知”,讲究“此心光明”。对于孟子的继承我觉得就是养自身以浩然正气相同。

        但是我认为“中庸”可以平衡此二者,使得各家学说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何为一体。理学注重格物致知,说存天理灭人欲;心学看重致良知,说知行合一。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皆为修生养性成为圣人。修身之至,即身心合一,所谓身心合一,在外格物致知,在内致良知。因人在天内故要格物致知以存天理,因心在人内故致良知以此心光明。

        故我言中国哲学始于殊终于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哲学简史》—哲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