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腔》一首从彩云之南唱响的滇彝民歌

云南石屏60%的人是以彝族尼苏支系为主的彝族,这里诞生了彝族海菜腔、烟盒舞,已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现为滇南“四大腔”之一,是彝族的著名民歌。其唱法独特、发声自然、音域宽阔、声调激昂、旋律优美,被诗人赞为“渔歌互应于天际”、“渔歌韵落海天秋”

一、《海菜腔》的创作背景

石屏《海菜腔》又称《石屏腔》《金鸟银鸟飞起来》,是以异龙湖中的草本水生植物“海菜”而得名,它产生于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草烟火”活动,因此旧时也被称之为《草曲》。

“吃火草烟”是彝族青年独特的恋爱方式。“居住在云南南部的彝族男女都喜欢吸烟萆,随身带有短小的烟袋舌每当赶街、串亲的路上,或是山野劳动相逢,青年男女不管彼此相识与否,只要一方邀约对方,他们便就地相对而坐,互相传递,一同“吃火草烟”。通过这种社交活动促进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如果男女双方中意,便确立恋爱关系,谈情说爱,互赠信物,定下婚姻,经双方父母认可,请媒说合,即迎娶成亲。”

石屏海菜腔既是生活,也是音乐,它是劳动群众在长期生活劳作中创作演变而来。这种口头传承的形式,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海菜腔,最早见《石屏县志》艺文卷:

香稻花香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幂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这是海菜腔最早出现于文字的记载,这也是海菜腔产生于水上的依据之一。它是对生活抒发情感的男女对歌的形式,与石屏异龙湖上的捕鱼对歌、捞海菜活动紧密相联。

二、《海菜腔》的传播现状

《海菜腔》有较强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功能,内容涉及天文、历史、生产、道德伦理等方面。它不仅是异龙湖畔彝族生活史的真实写照,也是在石屏县繁衍生息的民众祖祖辈辈的理想追求。新中国成立后,它的传播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953年,来自建水的白秀珍、莫定成等4人带着彝族《海菜腔》《烟盒舞》,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5年,白秀珍携彝族曲子参加波兰首都华沙参加第二界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得银质奖,成为了唱响滇南彝族曲子的第一人。

2004年春节,由李怀秀填词的《金鸟银鸟飞起来》,保留了原始民歌《海菜腔》的音乐元素和演唱特点,在中间部分加入了活泼的花腰快板,内容更为饱满、丰富。也是这首改编的 《海菜腔》一举夺取了央视西部民歌大赛原生态民歌对唱组金奖。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激动的对主持人说:“这是没有污染的艺术,是发自内心的音乐,它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音乐”

同时,随着《云南映象》、《云岭天籁》等大型歌舞剧的推出与媒体宣传,使曾经在闭塞的村庄里演唱的《海菜腔》蜚声海内外,成为滇南彝族重要的文化标志之一。

三、《海菜腔》的音乐欣赏

一首完整的《海菜腔》,主词其实只是一首28字的七言绝句 。而其他衬词和白话反而多到成千上百字,而主词的 28个字则需要分散在中间的腔段之中。一个想听和想学海菜腔的人如果不弄清中间的主词、衬词和白话的关系,在听完一曲海菜腔后会不知道唱的是什么,而且还会把中间的白话当成主词。

《海菜腔》的演唱形式是一人领唱 ,众人合唱 , 又叫“舍”。它的核心是正七腔,包括:“拘腔”、“正腔” 、“舍腔 ”三大类,和“拿腔”、“正腔”、“空腔”、“落腔”共七部分。每一腔之间被大量的空腔、舍腔、白话腔隔开,形成了曲中套曲、扑朔迷离的曲体结构。这种精细的布局结构,也是《海菜腔》的审美体现。

01听觉美

《海菜腔》前短后长的节奏,和真假嗓的交替运用,形成了音乐忽高忽低的音色,和疏密相间的节奏。高低长短的音律变化,自然、圆润,没有生硬之感。

自由,混合性的拍子,使演唱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嗓子条件自由延长长音,使歌调具有叙事说唱性,同时具有抒情歌唱性。这种延长音音域的跨度比较大,高音还要持续延长,演唱的难度增加。

这要求演唱者具有一定的演唱技巧,才能完成作品中高音、长音的持续保持。这种舒展、婉转、自由的旋律,也是彝族海菜腔的一大特点。

02谦逊美

《海菜腔》中,有大量的唱词表达谦逊之意,这与彝族尼苏人在日常活动中的习惯是一样的。在整个演唱过程中,即便是嗓子好,技艺娴熟,也不能有傲气,仍要保持谦逊的美德。如空腔唱词:

头来声气不好,二来曲子不熟,三来挣不得高腔,四来跌不下来,唱咯一声,怪声失气,唱尼不合,讲尼不合,满场帮我舍合。

谦逊、智慧是彝族人的人生追求,也体现在彝族的音乐当中。《海菜腔》的唱词,客观上对于年轻一代有着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

03即兴美

即兴创作在《海菜腔》中随处可见,这使得《海菜腔》更富生动性、形象性。如:“安坐不如商量,商量玫说商量,妹子理会啊说,唱错望错提错,不会又来说说玩玩。”

这种情景交融的即兴编唱,给人以回味无穷的美感。在听觉上打动和吸引了当地的群众,才得以不断传播和发展。这种即兴创作的共同审美,也是歌者与听者接受彼此艺术风格的前提条件,因而《海菜腔》才能成为人们、恋爱时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并被不断传唱。

海菜腔的形成与传播、劳动、娱乐和感情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共同的习俗、审美和文化底蕴是其传播的重要条件,它促进了《海菜腔》的传播和发展。同时《海菜腔》独特而鲜明的音乐风格,使其被评选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海菜腔》一直在发挥着它独特的审美与教化作用,它是滇南彝族尼苏人喜闻乐道的音乐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滇南彝族尼苏人们的记忆深处,《海菜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音乐盛篇。

参考书目:《石屏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0月第1版。

《中华民族风俗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



我是梦溪花开。

喜欢文学与摄影,

愿做一名发现美的善良人。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点击关注,我们在文字中一起成长。

我的个人公众号:梦溪花开      个人微信:yimeng_615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菜腔》一首从彩云之南唱响的滇彝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