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

最近读唐浩明写的《曾国藩》,发现曾国藩能够有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密切相关,而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在我看来,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忠孝仁义。或许这个总结并不周全,却是我所认识的某一部分的曾国藩。

为官之道:忠

曾国藩出生的年代和家庭,以及蟒蛇精投胎的传说,似乎早就决定了他仕途的命运。而他在为官之后,一直效忠于朝廷,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未曾忘记自己的身份。

不仅如此,他在选择将士时,也是要求德才兼备,而德在他看来就是忠义血性,由此可见,忠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不论他效忠大清,是否为愚忠,也不论他之后做出不利之事,是否纯属他一人之过,毕竟人无完人,并且在其位,谋其政,换作他人,未必能做得更好。

大清有曾国藩这样的忠臣,实属国家之幸,帝王之幸,百姓之幸。也因此,作为曾国藩学生的李鸿章才对他有如此评价:“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齐家之道:孝

先有国,方有家。曾国藩不仅心系国家安危,作为人子,他把孝道也看得很重,而他绝对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子。

曾国藩家书,就是他恪守孝道最有力的证明。身为国家官员,他大部分时间无法在长辈身边悉心照料,但是那一封封的家书,却带去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他对家人无时无刻的牵挂和关怀。

曾国藩的孝,并不只是信上或口中说说而已,而是真实的以行动来证明。当他母亲过世,他哭倒在母亲的棺材旁;当他父亲去世时,他回家守孝三年;还表现在,他对长辈嘘寒问暖、关怀备至的一言一行。

他的孝不只对双亲,他认为“贵体孝道,推祖父母之爱以爱叔父,推父母之爱以爱弟之妻妾儿女”。同时,他也教导后辈和子女,要以孝为先。

治国与齐家同样重要,没有国,何来的家?若连家都治理不好,如何谈治国?

待人之道:仁

曾国藩信奉和发扬传承的儒家思想,其核心之首便是仁,他认为:“仁言不如仁心之诚,利近不如利远之博,仁言或失于口惠,利近或失于姑息。”

作为家里的长兄,他对他的弟弟妹妹们,是仁爱,在他的家书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写给他的四个弟弟,尽心尽力的教导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无愧于他作为兄长的责任。

作为士兵的首领,他认为用恩莫如仁,他常以父兄的身份向他们不厌其烦地谈为人处世的道理,言辞诚恳,此为仁言。在选择将士时,认为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以能爱民为第二义,以能和协上下为第三义。也正因为如此,他培养出了的湘军,才能有后来如此大的作为。

对待被俘的李秀成,他能不计前嫌,以仁心对待,认为他有才能,想让他归顺朝廷,看出他有投靠朝廷之心后,也答应会照料好他的家人。

以仁心待人,也会收获他人的真心。

修身之道:义

曾国藩和唐鉴求教为学之道,其答道:文章之学,非精于义理者不能至。此义即为义理。于是,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十二条。

曾国藩开始对自己的一言一行严加修饬,并立下日课,分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记茶余偶谈、日作诗文数首、谨言、保身、早起临摹字帖、夜不出门十二条。

这些日课,若只是坚持一个月、一年,并不足以称奇,但是他却持之以恒的做了一辈子。每日的学习,让他日益精进;不断的反省,让他超越自己;坚持成为习惯,让他超越他人。

最终,他不仅成为一名文学家,留有《日记》《读书录》《家书》《家训》这些著作,也让他成为一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成为湘军的创始人和统帅。

所谓的大家风范,大抵如此吧,他们总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

对曾国藩而言,忠孝仁义,缺一不可,因为正是这些为人处世之道,才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曾国藩。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