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加工法(information-processing aproach)是一种在认知心理学中占据支 配地位的研究人类认知的特定方法。它将人类认知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演示抽象「信息」 被加工的经过。其中,索尔 · 斯滕伯格(Saul Sternberg)于 1966年,描述了一个实验范式并对其作出了很有影响的理论解释。这个实验被称为「斯滕伯格范式」(Sternberg paradigm)。
实验中,被试者需要记住少量几个数字,如「3 9 7」,而后看一个探测数字,回答这个探测数字是否在自己所记忆的数字组中。他们需要尽快做出回答,例如,探测数字「9」为「3 9 7」数字组的正探测(目标);「6」则为负探测(干扰)。斯滕伯格以需要记忆的数字组数字数量为变量,从 1 变为 6,并测量被试作出判断的时长,从而观测随着记忆数字增加,他们反应速度有多快。实验结果显示,被试判断或反应时长与记忆数字组大小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如图 1.1 所示,记忆组每增加一个数字,被试将多花大约 38 毫秒的判断时间。
图 1.1 识别一个数字所需的时间随记忆组中数字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直线表示的是与数字拟合得最好的线性函数。(资料来源:S. Stermberg, 1969.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the publisher. ©1969 by American Scientist)
这个实验的影响力在于,斯滕伯格针对被试如何做出判断提出了解释,并举例说明了很有影响力的「抽象的信息加工理论」,即假定被试接到认知任务时,会经历一些列抽象的信息加工步骤,如图 1.2 所示。
图 1.2 斯滕伯格对任务中的一些列信息加工步骤的分析
以下是斯滕伯格理论在说明抽象的信息加工所使用方法的注意事项,同时也是信息加工方法在研究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 对于所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的讨论,不试图根据任何脑部位或脑功能的概念进行解释。
- 信息加工有很强的符号特征。因此,我们讲的是将符号9与符号3作比较的系统。对这些符号的可能的神经表征不作任何考虑。
- 斯滕伯格以计算机作比喻来证明他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合理性。他认为其任务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可以比作计算机高速扫描的过程。
- 做一次判断所需时间的长短是关键变量。因为信息加工被设想成是按离散的步骤进行的。图 1.2 所示的流程图是表达信息加工步骤的非常普遍的方法。流程图本身也是从计算机科学引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