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解(8):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康诰曰,克明德。这里面所提到的康诰、太甲、帝典,这三篇典籍都来自于《尚书》。《尚书》是一部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所谓的“尚书”,是指上古之书,集结了古代的圣人们所留下来的经典教诲,在春秋时代由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当时所能够搜集到的上古历史文件中编选而成,最后定为《尚书》。

《尚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遭遇了非常多的磨难,有很多的文章都失佚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尚书》是西汉之后重新发掘出来的版本,叫今文尚书。康诰、太甲以及尧典都是在尧舜禹时代,也就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创始时代,那个时候圣人们所留下来的经典的教诲,这些经典的教诲是怎么说的?

康诰曰,克明德。克是能够之意,它还代表着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专心致志于这样的一个含义在里面。明德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明德。所以说儒家的大学之道,它其实是对尧舜禹这种上古圣贤智慧的一脉相承。克明德,即能够明见并显发自性本心的光明性德,能够明心见性,能够了悟自己生命的真相,获得生命本有的智慧,让我们生命中本自具足的光明性德让它显发出来,化为智慧的妙用,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顾,是念念不忘的意思。比如我们说的照顾,顾,其实就是目光一直盯着,就是眼睛一直盯着看之意。一直盯在什么上面呢?顾諟,这个“諟”就是“这”,就是“当下”,就是自己的生命中的当下具足的、本自具足的。本自具足的什么呢?天之明命。天之明命,就是天赋之性。天之明命,天,古人常将“道”以“天”来进行指代。“天”,即是指大道,同时它也是指自然之道。所谓的自然之道就是生命中本自具足的,而不是外来的东西,是天然的,是本有的。明命。“命”,上天之德、大道之德在人生命中的体现,就称为“命”。而这个“命”在人的生命中有怎样的显现呢?如果说你这辈子达不到对天地大道以及自身生命真相的了悟,无法使自心的明德发挥出来。那么这样的一个命是什么命呢?就不是天之明命了,而是一个无明之命,也就是迷惑,也就是无明。“顾諟天之明命”,就是说时时刻刻念念不忘地专注于生命中本自具足的自性明德。所以说这里说的仍然“明明德”。

帝典曰,克明峻德。帝典也被称为尧典,是对尧那个时代尧帝这位圣贤教诲的记录。帝典中说,克明峻德,克,同样是能够的意思。峻,康诰中是克明德,帝典中加了一个峻,崇山峻岭的峻,这个峻象征着自性明德的崇高、伟大和广博。克明峻德,就是能够明见并显发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像山岳一样广博崇高伟大的自性明德。

这三篇上古圣贤所留下来的经典教诲中都有同一个字,“明”。而这个“明”正是明明德之明。所以在引述了上面三句古代圣人的教诲之后,大学的作者也就是曾子来了一句总结,“皆自明也”。也就是说这种“明”并非来自于外在,而是每个人自修自明。

自明有两个含义,第一个是说这种明德,它是生命本自具足的,“明”是智慧之意,即生命本有的智慧,在雪漠老师的书中称之为真心,在佛教中也被称为佛性,也被称为真如。在儒家中就被称为明德。这个明在我们的生命中,在每一个当下,卓然独立,迥然独照,一直本自光明。但是由于这种自心本具的光明,它并非是一个有形的对象,所以古代的圣人们说“百姓日用而不知”,所有的生命,天天都在用,都在使用“明德”的功能,都在发挥着明德本性的“明”的作用,但是却见不到这个“明”,无法将这个“明”更深厚、更广博、更崇高、更光明、更超越的智慧显发出来。所以自明的第二个含义就是将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显发出来的前提是能够见到它,显发和应用就是“亲民”,发现和见到就是“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明白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生命的本性,见到自己生命的真相,见到这个自性明德的真相。

那么如何才能见到?“皆自明也”。所以说这个“自明”,还有一个自修、自参、自悟、自见、自明之意。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通过精进的修行大学之道,精进的修行圣贤之道,在我们的生命中自修自悟,通过修行去升华自己的品德,升华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生命从内到外都从一个“小人”成长为“大人”。

而要达到明心见性,就需要去做明明德的功夫。明明德的功夫即是前面我们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最终落实在“致知在格物”上面。如何格物?格就是观照、体悟,物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心,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的念头,就是我们心灵的本体,就是我们心灵的本性。当格物的功夫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之后,功到自然成,功夫到了,用功用到了一定的程度,定力和慧力就可以穿透生命中的那些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各种阻碍我们去见到自心生命真相的东西,包括贪嗔痴慢疑等这些生命的习气。当我们的定力和观照力,能够一层层地穿透这些乌云的时候,最终就一定能够见到自心的真相。而这个过程正是“自明”的过程。

虽然说“自明”,但同时也离不开聆听和学习这些圣贤们的教导。如果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没有听说过大学之道,没有接触过这些圣人的教导,不知道“克明德”,不知道“顾諟天之明命”,不知道“克明峻德”,不知道“明明德”,不知道“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话,那么我们的修行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上这里说的生命本性智慧的自明,所以文化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古代的圣贤们,将这种智慧的教导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在每一代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有这种书面的语言的教导,同时还有真实的实证,也就是在每一个时代都有那样一批人,将这种教导化为融入自己的生活,化为鲜活的智慧的妙用,使自己变成这种智慧的鲜活的体现。每个时代都有这样的人,他们是文明的火种,也是文明的火把,是这种文明火炬的传递手,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而人类的这种最精华的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在传承的过程中,它既是自明,同时也离不开师承,离不开老师的教诲和指导。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即商汤,也被称为武王,是商朝的开国君主。盘就是洗脸或者洗浴的这种盆。盘铭,古人为了提醒自己,他会将一些警示自己的语言铭刻在一些器物上面。盘铭,就是铭刻在洗脸盆或者是洗浴盆上的警语。武王在自己的浴盆上刻着这样几个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就是说,如果说能够在某一天做到自新的话,那就应该天天都能够做到自新,“又日新”就是永远不断地天天岁岁年年不断的自新。而所谓的新,对于观心修行而言,就是时时刻刻地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没有任何的贪爱,没有任何的成见,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新的,不仅是日新,其实是时新刻新,时时刻刻都是新的。因为当你处在这种没有任何执着又清醒清明的状态,接纳一切,包容一切,将一切都视为自己生命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的时候,那么你就可以时时刻刻从各种情境中得到学习和成长。所以说“新”就是更新、升华、提升、完善,不断地成长,不断的超越自己,不断的超越小我,不断的超越旧我,不断地成就一个更加完善的自己。

这个过程,即是“日日新、又日新”的含义。商汤将这样一句箴言警语刻在自己的浴盆上,就是为了在每天洗脸的时候都能看到这句警语,以此不断地提醒自己,永远不离于圣贤之道,永远不离于明明德之道,永远不离于“日日新又日新”之道。

康诰曰,作新民。作新民,即是要使自己的生命时时刻刻处在一种全新的状态,不被旧习所染,是一个没有任何杂染的、清醒的、不断提升、不断进步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为什么要作新民呢?作新民,也就是说永远不被旧有的、固有的思想、观念、习气所束缚,而能够成为自心的主人,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在每一个生命的当下,让自己生命中本有的光明智慧化为面对各种情境的智慧的妙用。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即《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周,就是周朝。周朝虽然是古老的国家——旧邦,周朝有800年的历史,东周和西周都是周朝——周朝虽然已经经历了非常古老的发展时间,但是“其命维新”,周朝人,不管是君主、大臣,还是庶民,依然在遵循着圣人们的教导,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不断地去发现、发掘自己生命中本自具足的圣贤之道的智慧,然后用这种智慧去指导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和国家的治理。这种智慧的运用,从个人来说就是指导自己的生活,从国家来说就是指导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所有一切领域。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上面列举的所有这些内容,都体现了古代的圣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对圣贤之道的追求,对明德修身的自我警醒。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提醒自己,不断的提醒自己精进修行,即是“无所不用其极”。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使自己时时刻刻不忘圣贤之道,不忘明明德。

曾子所列选的这些内容为什么会带有这样的含义呢?曾子所选取的这几段文字,其实是从古代圣人们生活的不同的侧面去选取的。

比如说康诰,诰,就是相当于皇帝所发布的圣旨一样的,也可以说就是“圣旨”,是康王对天下臣民的训诫和教导,而且是以正式文书的方式进行发布的。这样的文书中说,克明德,还说作新民。这种官方文书,带有一种“法律意义”。

太甲和尧典,是这些帝王身边的大臣们对于这些君王的日常言行和以及对大臣们日常教诲的记录。

盘铭,则是作为君主或是王公大臣,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每天能够接触到的日用物品上,刻上警醒自己的铭文。明德修身,圣贤之道,不仅需要说,更需要身体力行地去做。

古代的盘、鼎等器具上的铭文,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意义,能够使古代圣贤的教导能够被传承下来,这是其中一个作用。对于器物的主人而言,这些铭文最主要的作用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自己精进修行的。从君主大臣到平民百姓,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要用到这样的器具,在这些器具上刻上修身箴言和警语,不断的提醒自己,这就是将文化融入生活。正是因为古人们采取了这样的方式,所以“铭文”也就成了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如果说不是古代的圣贤们将这样的修身经典和箴言,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点点滴滴随处可见的话,那么可能后代的人们,特别是经历各种战乱,各种文化会产生断层危机的时候,如果说没有这些器物作为载体的话,文化的传承就会成为很大的问题。在古代的时候,书是非常珍贵的,在发明纸之前都是刻在竹子上或布匹上,很容易就会在战火中焚毁。正是因为这些圣贤的教导已经非常深地融入到了从天子以至于庶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文明的传承,文明火种的传承才不会中断。后人们总是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文物中,以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找到相应的经典的载体。

这种载体不仅以各种有形的,比如说盘、鼎等,还有一种是无形的载体,无形的载体最典型的就是古代的诗。诗,风、雅、颂,这些诗经的内容都是配合着音律进行传唱的,就像我们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在那个时代人们就传唱着,特别是在民间,《风》就是流行于民间的这些诗歌。孔子为什么特别重视诗经?因为在诗经中,传承了大量的古代圣贤的智慧和文化精神,这些智慧和精神,以诗经为载体,保留在了诗经的文本中。而这个诗经的“文本”,并不是写在书上的文本,而是在民间,在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在劳动人民田间地头的口头传唱之中,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传承的载体。“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里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代表和说明。

这样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大学的作者曾子总结说,“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作为修身者,要成为一个追寻大学之道、大人之道、圣贤之道的君子,就需要想方设法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去传承修身之道,传承圣贤之道,去发扬、传播、显发这种圣贤之道,因此而“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刚才我们讲的是形式,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体现如何进行修行和文化的传承。同时,“君子无所不用其极”,也代表了修行者在自己的生命中要想尽一切办法去提升自己,去修行自己,使自己不断地趋近于修行的目标,也就是大人、圣贤,也就是与道合一,也就是明明德,也就是亲民,也就是大学之道所说的所有这一切——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学》心解(8):君子无所不用其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