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金刚经——金刚由来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喜欢问个“所以然”,因此度娘搜寻“金刚经”的来龙去脉(以下内容均来源于百度搜索及百度百科,可以看作是读书笔记,未能一一注明出处)。

      《金刚经》全篇五千余字,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难所记载。有六种译本:1、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本;2、元魏菩提流支译本;3、陈真谛三藏译本;4、隋笈多译本;5、唐玄奘译本; 6、唐义净译本,其中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译本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因此流传最广。 “金刚”喻指般若如金刚一样锋利无比,能破除世间一切烦恼与偏见。“般(bō )若(rě)”是梵文音译,意为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波罗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达解脱的彼岸。经题的意义,指以金刚一样无坚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超越生死而达到永恒安乐的归宿,即彼岸。

        这里说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姚秦”是年代及国号,南北朝时期五胡十六国,是中原四分五裂的黑暗时期。晋朝的臣子‘苻坚’割据‘关中’一带,独霸一方自称为王,不听朝廷的命令建了个国家,国号称秦,为了与前面始皇陛下的“大秦”有所区别,所以史学家加上一个他的姓,称为苻秦。鸠摩罗什是印度天竺国人,生于龟兹国(现在新疆天山南麓,在当时的西域也是一个大国)。他的父亲名字叫鸠摩罗琰,做过宰相,母亲是龟兹国王的妹妹,出身高贵,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佛法的熏陶,他七岁的时候就明白佛法的道理,后来更是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苻坚听到了他的大声名,就派将军吕光带大军去到龟兹国,请法师来中原讲法传道,不然就要攻打龟兹国强行带走,为了避免生灵涂炭,法师自然随吕光来到中原。但到了凉州时,姚苌已经造反夺了皇帝“苻坚”的位,国号依然为秦,历史上称为“姚秦”,此人仍一介武夫,对佛法经论不感兴趣,但也不放法师归去,所以鸠摩罗什就在凉州住了几年。直到姚苌的儿子姚兴做了皇帝,才把法师迎接来,拜他做“国师”,所以尊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另外,还有一位与金刚经分不开的人物南朝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十分爱好佛学。他贡献就是科分金刚经,传说萧统的母亲丁贵嫔喜读《金刚经》,为了方便母亲阅读,萧统就将这部经书分成了三十二个部分并为每个部分写了标题。这一做法,被后来者沿袭,成为今天我所看到的三十二品《金刚经》。但是天妒英才,中大通三年(531年),萧统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太子”。正是因此,才有昭明太子科分金刚经而堕地狱一说,但是后世不少人认为昭明太子分经有功无过,其将经文划分“三十二品”有助于我们详细的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起到了一定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只叹世事无常,昭明太子的分经贡献确实不可磨灭。

          如此我不禁在想佛祖世尊,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昭明太子这些佛学人物,都出身显赫,甚至是皇室成员,宗教和统治阶层都有这样和那样的联系,西方中世纪甚至神权大于皇权,宗教的不少经义都是为了巩固上层阶级的利益而生的。我才接触佛学,金刚经会是怎么样的呢?是让人接受现实,而无欲吗?他能带给我怎样的般若智慧,能让我寻得心灵和人生的彼岸吗?我在期待中读经,其中的困惑和自己的理解以后会和大家继续分享,有不对的地方,望大家们包含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金刚经——金刚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