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图解论语》名副其实03-[13·14]孔子说别蒙我

《论语》原【第13子路篇第14章】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杨伯峻译文】冉子退朝。孔子说:“怎么这么晚?”答:“有公事要商量。”孔子说:“是私事吧。如果有公事,我虽然没当官,也会知道。”

【钱穆译文】冉有在季氏的私朝退下,来见先生。先生说:“怎么这样晚呀!”冉有对道:“因有国政讨论。”先生说:“怕是季氏的家事吧?果有国政,此刻我虽不见用,也该预闻到。”

【李泽厚译文】冉有从朝廷回来,孔子说:“为什么这么晚?”回答说:“有政务。”孔子说:“那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有重大政务,虽然与我无关,我也会知道和干预的。”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冉有退朝,孔子问:“怎么这么晚呢?”(冉有)恭敬地回答:“有国政(商议)。”孔子说:“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国政,纵使我不见用(于朝政),我还是有权闻知国政的!”

【游梦僧意译】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怎么这么晚呢?”冉有恭敬地回答:“有国政要商议,所以晚了回来。”孔子说:“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国政,我身为大夫,纵使我不见用于朝廷,于国政,我还是有权闻知的。因为按礼法,大夫不治事,犹有权闻知国政。现在你说的国政我无所闻知,所以,只会是季氏的家事,而不是国政。你可以说‘有事’,但不能说‘有政’!”

 

【详解】《论语》记述这章内容,目的就是举例说明孔子“知者不惑”冉有想蒙夫子,夫子实力识破

 

《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明政、事之别也。可谓一语中的。

 

此章所解,看起来,三老的解都像没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大大的,除了个别有特别意义的字没解出来,话的意思也未能完全解出来。译古文,除了直译,还需要意译,把其中涉及的背景提点出来,才可以让读者真正领会到完整的意思。

 

关于冉有退朝,为什么见到孔子之事,也就是说,他们是同在屋檐下,还是冉有约见了老师但晚到了,或者其他情况,不影响此章中心思想的提取,所以我们不作讨论。


冉子:冉求(前522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孔子喜称“求也”,春秋时期鲁国人。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曾担任季氏宰臣。此章发生的时间,就是其任季氏宰臣期间。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归鲁。孔子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此时孔子已经68岁。


晏:晚也;也,同“邪”,表示疑问。故“何晏也”即“何晏邪”,意思是:怎么这么晚呢?小小一问,一个和蔼可亲的孔子跃然纸上!


对曰:其中的“对”,表示尊敬。对曰,尊敬地回答。


政:国政。有政,有国政需要讨论处理。


事:家事。


论语注疏杜预的话说:“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其事也:“也”字无意思,用来表示强烈语气,我们用叹号来代之。孔子特别强调:“那是家事吧!”


为什么那只是家事,不是国事呢?后面孔子自己就作了说明。


根据当时的礼制,“大夫虽不治事,犹得与闻国政”,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他是“从大夫之后”可知,他也是大夫。所以这里,他就说了: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故杨老解里有“我虽然没当官”是错解。)


孔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下面详解。


如有政:如果有国政。


“虽不吾以”中的“以”字是此章的难点。以者,以胎儿成形要降生会意“意已实”。“意巳实”为其范式。本义:“用”。此处,意为“见用”。“虽”字,“即使”意。“虽不吾以”是“虽吾不以”的变式,意思是“即使我不见用于朝政”。


这里,又会跑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身为大夫,而会有“不见用于朝政“呢?一者,孔子虽为大夫,但不被鲁君重用;再者,我们引用南宋大儒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说法:是时季氏专鲁,其于国政,盖有不与同列议于公朝,而独与家臣谋于私室者。


意思就是说:由于季氏专权,有国政不在公朝议定,而是越礼,只与家臣私底下议定。正是因为这个,正常的朝臣都未必能参与,孔子参与不了,也就意料中了。


季氏此为专权所为,于礼不合。于礼,作为大夫的孔子,虽然不见用,但对于国事,是有知情权的。现在冉有说的事,孔子无所闻,认为那只是家事,不是国政。还特意拿出来说,并不是为了纠正而纠正,而是有其深意:一者纠正冉有,分清何为“家事”和何为“国政”;再者以此批评季氏国政私议,专权越礼。


再回到本章。“吾其与闻之”的“其”字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可以翻译成“还是”。这里温和的语气,足见孔夫子的“温良”,如慈父于子,虽责之而语温和。与,本义为赐予,“与闻”即“赐予闻知”意,解释为“有权闻知”更通达。“吾其与闻之”,“我还是有权闻知国政”。


孔子说:“你别蒙我,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国政,(我身为大夫),纵使我不见用于朝政,我还是有权闻知国政。(因为于礼,大夫不治事,犹能闻国政。)”


特别注意的,虽国政而孔不知闻,原因不是此国政与他无关,而只因季氏国政私议。故李老解的“虽然与我无关”错矣。


此章,除了见到孔子的和蔼可亲外,更见到了孔子的严谨正义。孔子“家国有别,事政必分”,一则借以教育弟子冉有;再则批评季氏国政家议的越礼专权。


同时,也显示了孔子的“知者不惑”:冉求晚退朝,以“有国政议”,孔子通过推测,即知道此为假话或者说,不是假话,是冉有自己没分清“国政”与“家事”

 

如不对《论语》重新排序,得有上下文联系,又怎么能知道,此章就是力证孔子的“知者不惑”呢?!


夫子,智者也,实力说话:“莫蒙俺!”

 

好,本文解读论证子贡说夫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中的“知者不惑”的。下一文将解读《论语》用来论证“勇者不惧”的章句,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13子路篇第14章原文】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游梦僧直译】冉有退朝,孔子问:“怎么这么晚呢?”(冉有)恭敬地回答:“有国政(商议)。”孔子说:“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国政,纵使我不见用(于朝政),我还是有权闻知国政的!”

【游梦僧意译】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怎么这么晚呢?”冉有恭敬地回答:“有国政要商议,所以晚了回来。”孔子说:“那是家事吧!如果是国政,我身为大夫,纵使我不见用于朝廷,于国政,我还是有权闻知的。因为按礼法,大夫不治事,犹有权闻知国政。现在你说的国政我无所闻知,所以,只会是季氏的家事,而不是国政。你可以说‘有事’,但不能说‘有政’!”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拼图解论语》名副其实03-[13·14]孔子说别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