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贵阳喷水池的前世今生

1930年前,喷水池不叫喷水池,这里的地名叫黑石头。喷水池一带,从晚清至今一直是贵阳老城区的商业中心。

黑石头所在的北门城外,是贵阳城通滇川的北出口,明清时期集市就开始在这里出现并逐渐繁华起来。当时有一幅楹联道出了这里的热闹景象:“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但直到清末民初,这里交通仍很落后。1927年周西成主黔后,拆除北门,将大南门至六广门的马路扩建连通,改称中华路;又将东边的三民路与西边的城西路拉直,在那次扩建北门外马路施工中,土地庙在拆除之列。

1929年,周西成在关索岭鸡公背与滇黔军联军李晓炎作战时,在坝陵河负伤溺水身亡。

虽然主黔只有短短三年时间,却做了不少有利于贵州发展的好事,如建发电厂、设电气局,贵阳开始有电灯、设城乡电话局、创办贵州大学、兴建头桥至油榨街的环城马路及市内其它马路、兴建贵阳通往外地的多条长途公路。

因此,他死后,为了铭记他主黔时的功业,贵州各界名流,如辛亥革命元老华之鸿、卢焘等四十余人联名向继任贵州省主席的毛光翔申请,自愿共同出资为周西成塑立铜像,以彰其政,毛光翔准其所请,指派贵筑县长胡羽高主持此事。周西成的铜像是塑立在一座石砌高台上的方塔盖上,就称叫“铜像台”。黑石头这一地名就让名于铜像台了。铜像台是贵阳城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街景。铜像台这一地名,沿用了二十多年。

贵阳解放后,铜像台拆毁的时间为1952年,跟拆毁102师抗战纪念塔、三桥纪念塔为同一年,一般的文献上都不会说清楚这其中的政治原因,而是简单地归结为交通建设需要而一步带过。

拆除了铜像台,在此兴建了由喷泉、水池、花池组成的街心花园。喷泉是主体,故叫喷水池,并作为新贵阳城的象征,取代了铜像台的旧地名。在喷水池四角,贵阳早期的“四大形象建筑”贵阳饭店、邮电局、百货二楼、民族商店以及贯穿东西的延安路相继建成,使在贵阳近代史上这一“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的商业发祥地更加光彩夺目。

大背篼

2001年国庆节,原喷水池的位置落成了一座“四方汇聚”大型雕塑,四块扇形不锈钢,逐渐向空中汇聚,造成整体升腾感,寓意深远。这之后,喷水池一带留给人们的记忆变成了颇有喜感的“大背篼”雕塑。

十年后,为城市交通让道,喷水池环岛启动拆除,“大背篼”和它曾经替代过的那些东西一样,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只留下“喷水池”这一地名。

几百年来,这里的样貌不断在变化,但不论叫什么名字,还有没有塑像,“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依然在上演,不过披上另一层时代的外衣而已。

注:图片资料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照片|贵阳喷水池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