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新教育对话经典277:
宜阳县董王庄乡中心小学
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
作者|檀传宝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关键词:福德一致 幸福与快乐 教师公正论 教师仁慈论
提纲
教师幸福论
教师的职业选择以及职业道德的修养都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亦即个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
1.幸福与道德的关系,即如何理解“福德一致”
从“俗福”或者从功利上理解“幸福,”德行与幸福基本是一致的,这种“一致”其实是一种“概率一致”。
从“雅福”(精神意义上的幸福)的角度看,德与福则是一种等同的关系,具有100%的一致性。
按照德福一致的命题,一定程度上可以这样理解:教师的师德修养实际上是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修习的“为己之学”。
2.幸福与快乐的关系,
幸福与快乐十分相似,都是人的主观愉悦状态,但两者仍存在实质性区别。幸福是人的目的性的自由实现。在教师职业中,“人的目的性”主要体现为教师的“教育梦”,同时也包括应该随着职业生涯不断提高的职业成就动机;“自由实现”则意味着需要教师提升专业能力,修养职业道德。
幸福与快乐的首要或者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性、意义性或者价值性等。快乐的主要内涵仍然是感官上的愉快状态,只追求生理欲求的满足,本身无所谓对错或者善恶,它的对错或善恶需要另有标准去判断。但幸福是生活目的的实现,这是伦理生活的一大“公理”。
幸福与快乐的第二点区别在于主体感受上的无限和有限。幸福感则具有无限性,幸福感的获得是个体意识到自己践行了“|”(为人使命)时的愉悦,所以行动之前有憧憬的幸福,行动之中有崇高的愉悦,行动之后有永远的欣慰。
总而言之,人的生活离不开快乐,但是生命的意义实现则表现为幸福。严格意义上的幸福只能是“雅福”,而它与德性、德行是完全一致的关系。无论一个教师或一个普通人,要追求或者配享幸福生活,首先要做的当然就应当是修养德性。
教师公正论
幸福和公正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理念,幸福原则和公正原则是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幸福原则表明的是一个人怎样做一个人,而公正原则表明一个人怎样对待一个人。”(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教育公正或教师公正是教师伦理生活的重要原则,公正既是教师幸福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的需要。
1.教师公正与社会公正的关系
教师公正是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它与社会公正不仅存有空间维度上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还存有时间维度的关系。也就说,不公正具有社会再生产性质。
2.教师公正的内容
教师公正主要包括对自己的公正(反身性公正)、对同侪的公正(同侪性公正)、对学生的公正(对象性公正)和其他领域的公正。
对自己的公正是指教师要对得起自己,包括对教师自尊、荣誉以及合理的经济利益等合法权益的要求和维护。
对同侪的公正主要表现为程序公正。具体而言,在与领导相处时,最关键的是工作上的合理建言、相互配合,在人格上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在与其他同事相处时,公正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做到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师集体的教育使命。
对学生的公正则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平等地对待学生;爱无差别;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如此等等。
其他方面的公正。“其他”当然还包含很多。以爱岗敬业为例:我以为爱岗敬业本质上也是一种“公正”的表现——在教师工作中的体现则应当表现为上好每一堂课。
3.教育公正与惩罚的公正
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惩罚在一定条件下是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性的惩罚是具有专业性的, 主要表现为对事不对人(不能有“治学生”的心理)、执法有度(这里的“度”既是程度,也是方式方法)、程序公正(应当努力让学生、家长参与“立法”过程、理解合理惩罚的必要性)。
教师仁慈论
教师的公正必须与教师的仁慈相结合。仁慈是公正的延伸与补充,但它必须建立在专业性的基础之上。
1.教师仁慈的特点
教师的仁慈,当然有与一般仁慈概念相同的属性如情感性、超越性等,但因为是教师,工作性质与特点决定教师的仁慈有某些行业或者专业的特性——如教育性、理智性、方法性等。
教育性。教师仁慈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事业要求仁慈的德性;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规定仁慈的特质。也就是说,教育与仁慈不可有须臾分离,否则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理智性。教师仁慈的理智性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仁慈要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仁慈是建立在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的理解之上的。
方法性。教师仁慈的方法性主要表现为爱而得法。有专业智慧和能力让学生有内在学习动机、在学习生活里有意义感、幸福感,才是教师仁慈的本质功能。倘若“只会微笑,不会教书”,肯定不是真正的教师伦理。
2.教师仁慈的内涵
教师对学生仁慈的内涵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高度宽容,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则是和学生表现的好坏无关,无论何种条件下,教师都会对学生给予关怀。
另外值得提的一点是,批评也可能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因为“批评”不等于“爱的剥夺”,也可能是“爱的一种形式”,关键于在如何让学生理解“批评”甚至惩罚这件事的实质善意。
如果关怀是一种美德,就是一种先在的实体,人们一旦获得,就会永远存在,但关怀只有在关系中才能存在。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只做了“关怀”的动作,倘若学生没有感受到,关怀就不曾存在。
总而言之,为了配享幸福、做一个幸福的教育家(教育工作者),教师就不仅要遵守公正的原则,也应当修炼关怀的伦理。
读后闲谈
福德相配
这篇文章讲的比较透彻,具有借鉴意义。
1.第一个观点,福德一致。这一点,很早以前已经明白了。非常明确的讲师德修养与个人幸福有直接关系,这一点倒是非常新鲜的。细想的确如此。师德修养总归是一件面向未来的事,它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有认知,有判断,有选择,有忍耐,需要自律和拼搏。真正具有师德修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否则人生幸福来得太容易,就不能成为幸福。
2.幸福是人的目的性的自由实现。把幸福和快乐对比来谈,对比手法经常能让一个概念变得非常清晰。其区别有两点,低级与高级,有限与无限。在教育学生时经常让学生脱离低级趣味,从短暂的,有限的,低级的那种吃喝谈笑快乐中解脱出来。努力的践行,学生应该遵守的道德,行动之前有憧憬的幸福,行动之中有崇高的愉悦,行动之后有永远的欣慰。从道德的践行中获得人生的幸福,美好的未来。文章讲得更为透彻。有一个新的观点,道德他实质上包含了更多的内容。践行道德带来人生幸福。以前仅仅是从品德上人的关系上的认识非常具有局限性。从这里看出对一个概念内涵的准确认知具有重要的意义。否则,我们经常谈的一个词语,可能是歧义的。
比如说在上一篇文章中,李嘉诚谈自律创意良知,这无疑是一种道德。
3.教师的公正与仁慈
这一点很接近以前经常用经常讲的教师的严与慈。当然很多地方,这篇文章讲得更透彻更有新意。
讲到公正的时候提到了对自身的公正。这显然是很重要的一点。公正不仅体现在重要的评比考核上,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一个公正的要求。道德要求无处不在。
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公正上,体现在多个方面,是建立教师威信的一个重要要求。一视同仁,赏罚分明,爱无差别。特别是要注意在惩罚学生时,要注意做到公正。做到三点:对事不对人、执法有度、程序公正。这无疑是非常中肯的建议。凡是惩罚措施都应该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并且公布到明确的位置。处罚的时候要掌握住程度。做到对事不对人。不能什么事都依赖惩罚,惩罚具有教育意义,但是他已经到了教育的底线。
关于对教育仁慈的认识也具有深意。具有教育性理智性和方法性。仁慈,如果没有教育性,就与老奶奶的仁慈别无二致。
仁慈是一种无条件的爱。批评也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只有被接受对象,感受到了,才是真正的关怀。有时候强化这种感受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否则很多时候成了一种“单相思”。这个工作不做,仁慈的关怀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一种伤害。
这篇文章虽然在中心上不够集中。但在实践中都是经常用到的道理。而且有许多观点,讲的非常深刻,具有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