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契约》:你不说,我怎么会懂?

文/叶音

你有没有下面这些经历?

老板没给你加薪,因为他知道你不好意思提;你觉得老公/老婆应该换一份虽然更累但薪水更高的工作,可你实在开不了口;朋友习惯性地占你小便宜,但你不知道要怎么拒绝才能不伤感情。

像是这种人际关系中没有明说的“潜规则”,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沉默契约”。具体来说,它来自于你没有说出口但又认为别人应该明白、应该予以尊重的一些设想、期望和观念。

这些问题看似不大,但因为爱面子、怕冲突、不想伤感情,你每次都没有挑明,你以为对方一定能够心领神会,可事实并非如此。你每一次的沉默都为双方关系埋下了一颗隐形地雷,久而久之,你们的关系一定会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

那如何打破这种僵局呢?《沉默契约》这本书就能帮到你。

本书从沉默契约的原生家庭源头讲起,细致入微地讲解了我们与爱人、父母、孩子、朋友、同事、老板的沉默契约,分析拆解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故事,还提供了实用易掌握的解决办法。

书籍最后的“沉默契约工具包”,更是手把手地教你做好沟通的每一步。阅读这本书,一定会帮助你重新审视自身,成为高难度对话的主导者,建立并维护好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本书作者有三位,分别是琳达、索尼亚和米歇尔,他们都是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

接下来,我们就来剖析书中一个具体的案例,领悟从“有话不能说”到“有话就直说”的真谛!

凯瑟琳,四十多岁,是一位企业高管。虽然谈过几段恋爱,但由于诸多原因,至今单身。家里人只知道她工作稳定、经济宽裕,但却不清楚她的事业到底有多成功。凯瑟琳一贯的低调作风让亲戚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她“和我们大家一样普通”。

虽然两位弟弟手脚健全,但照顾父母的人却总是凯瑟琳。此外,她还积极为亲戚们的生活献策献力,比如给他们借钱,赞助侄子侄女们上大学。为了家族的和谐,她每年都会组织家庭聚会,不错过任何家人的婚礼、毕业典礼或葬礼。简单来说,她向大家展示的是一个专于付出,却不向他人索取的人物形象。

随着父母年岁渐长,他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也成为了凯瑟琳和她的弟弟们担忧的事情。虽然两位弟弟(住在外地)会经常来探望父母,但实际上,凯瑟琳才是那个陪伴父母最多、付出最多的人。

一天,凯瑟琳被告知她被提拔为伦敦分公司的负责人,她非常高兴。更让她高兴的还有,她的男朋友现就住在伦敦。想到自己目前事业顺心,感情也将持续升温,她的内心就像海浪一样汹涌澎湃。也是在此刻,她才深刻意识到自己为家庭真的付出太多。

凯瑟琳在家庭聚会上大声宣布自己将去伦敦工作,并表示自己会经常回家探望。

然而,她的决定换来的是家人的不解和反对。“你为什么不先和我们商量?”“你不觉得这样很自私吗?”看到家人们对她激动人心的升职消息的反应,凯瑟琳既失望又心痛,完全说不出话来。她气愤急了,气冲冲地选择离开……

尽职的女儿会永远照顾父母——这就是凯瑟琳家人心中一致的想法。她的家人们已然习惯了凯瑟琳的一贯付出。等到某一天,凯瑟琳突然宣布“不干了”,他们反倒觉得是凯瑟琳的错了。

其实,这从更深层面来讲,这也全然不是家人的错。可以说是凯瑟琳本人铸就了这样的结果,她对父母殷勤备至,对亲戚生活大包大揽,却从不在家人面前展示自己的脆弱,没有暗示家人自己也需要被关心,自己也是那一个希望被关注的人。致使家人以为她过得比自己都幸福,不需要给予她足够的关心和爱,只需要把她当作源源不断的爱和金钱的“提款机”即可。

凯瑟琳一直默默地觉得除了这个大家庭,自己没有其他重要的个人生活——这就是她的沉默契约。而她的家人从来不过问她的工作和生活,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她的这一想法。

至此,可以说,凯瑟琳是自己沉默契约的缔造者,而她的家人们呢,则是这项沉默契约的积极参与者,毕竟这项契约对他们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认识到这一点的凯瑟琳,决定一改往日做派,不再以家人为中心,而是把焦点集中到自己身上。她勇敢地推进自己的新计划(去伦敦工作和生活),与弟弟商讨赡养父母问题的解决方案,做好责任棒移交。她甚至还把家族聚会的组织权也授予家人……

这样,她在家族中的角色,就从组织者,转型为参与者。她不再是家族的附属品,她真正成为了家族中有血有肉的一员,逐渐找回了迷失的自我。

打破自己是“唯一的照顾者”这一沉默契约,凯瑟琳的做法堪称典范!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并照顾好自己并不是什么自私的表现,也不表示你以自我为中心。你也需要爱你自己。

你不说,别人是不会懂的。听从你内心的声音,你到底想要什么呢?

摸着胸脯,问问自己吧:

为什么我会想要全力照顾好他人,偏偏就不是自己?

怎样做才能恰如其分地照顾好他人,又对自己和对方都有利呢?

在对待这件事情上,到底是我他人的需求重要,还是本人的需求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沉默契约》:你不说,我怎么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