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不用上房揭瓦:关于孩子「学习动力」的一切

今天有家长咨询,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找不到方向和意义。

我做了以下回复。

回答较仓促。

后面反思了一下,只诠释了产品,并未从根本上解释孩子的学习动力的问题。

遂开此篇。

如果您孩子在学习动力上有问题,看这一篇,足矣。


01

什么是学习动力


首先,一切驱动孩子完成学习的动力,即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分两种:

第一种,外驱力。外驱力可以划分为两类:拉力推力

  • 比较典型的拉力,就是奖励,它对应人性里的「贪婪」。

  • 比较典型的推力,就是惩罚,它对应人性里的「恐惧」。

比如孩子完成作业,奖励雪糕,是奖励,也是

孩子考试不及格,家长批评,是惩罚,也是推力

我画了一张图,如下所示:

外驱力有两个特点:

1. 简单粗暴,只要有足够的奖励或者恐惧,孩子再不愿意,也会按照家长的意志开始学习。

2. 外驱力长期不一定有效。

人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奇特的功能,叫心理免疫

「这就像是我们身体的免疫能力一样,如果我们身体遭受到病毒的攻击,身体就会调动力量去把病毒包围住,去杀死它。而且在这个包围病毒的过程中,身体会产生新的应对这个病毒的机制。所以我们打预防针就是这样的过程,打一个微量的病毒进去,让身体在消灭这个病毒的过程之中建立一个防御机制,那么等他以后碰到再大的病毒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可以有方法、有经验去应对。」

只要这个恐惧不足以击垮他,他就会产生恐惧免疫

如果孩子从小就受到批评谩骂,只要他能完成自我调整,久而久之,他就不再担心受到批评惩罚,惩罚也就不起作用。

同理,奖励也会产生奖励免疫。第一天奖励吃雪糕,第二天就得奖励汉堡,第三天就需要奖励必胜客大餐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家长的惩罚和奖励,短期内有效果,长期下来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另一种动力,叫内动力

内动力,即孩子完成自我驱动,积极主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02

学习的内动力从哪里来


内动力和外驱力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件事情一定是孩子自己想做的事情

比如游戏,不需要任何外驱力,甚至加上外阻力,都不能动摇一个孩子的游戏冲动。

所以,内动力>外驱力

那么,学习的内动力哪里来呢?

本能

本能,是上天赐予地球上所有存活至今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的珍贵礼物。

如果某个物种没有本能,那么这个物种已经被自然法则淘汰了。

这种本能的第一要务,就是是生存和发展。

  • 生存。我们碰到危险,会本能的逃跑和躲避,人类才得以生存和延续。

  • 发展。我们会不断的追求更舒适、更快乐、更高级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繁荣至今。

本能是经过数百万年进化沉淀下来并刻在人类基因上的一种生理条件反射,这种漫长的进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活和发展至今的原因,这种印记将很有可能伴随着人类社会继续延续下去。

所以首先,明确一个观点,本能是无法消除的

而且本能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的多的多。

没有本能,我们不再关心食物、关心繁殖、遇到危险就逃避、遇到安逸就向往。如果真的变成这样,个体的选择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整个人类文明将就此画上终点。

所以,聪明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利用原始本能,而不是反抗这些本能。


03

如何提升学习的内动力


本能的第一要务是生存和发展

所以孩子在做决定要不要干一件事情的时候,他会这么思考:

1. 这件事情做成了有什么好处?

这里的好处,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

2. 我需要投入什么?

    包括时间、精力、体力、机会成本(如果做这件事情,可能会放弃其他的机会)等等。

3. 有没有潜在风险?

    比如是否会受到惩罚或损失。

这有点类似于商业领域经常使用的“投入产出比”。

如果投入大于产出,那么这个事情“赚钱”,值得干。

如果投入小于产出,那么这个事情“赔钱”,不要干。

另外,要考虑回报周期。回报周期越小,越值得干。

于是我把四象限升级成一个立体坐标轴。

有没有发现,孩子每次在做决定之前,都会稍微思考一下,这个时候,他就在思考这个“投入产出比”。

不要觉得担心,因为这是一个大脑正常的孩子都会有的本能反应。 

  • 如果一件事情,孩子毫不犹豫的去做,那件事情在孩子的认知里面,属于低投入,高回报,且回报快。

  • 如果一件事情,孩子非常抗拒,那件事情在孩子的认知里面,属于高投入、低回报、且回报周期长。

在他们眼里,学习是:

  • 枯燥、乏味、耗时、痛苦、难度大 —— 高投入

  • 考得好最多表扬一下,考的不好最多批评一下 —— 回报少

  • 即便是想得到表扬,也要等期中考试才有 —— 反馈周期长

相比之下,游戏呢:

  • 刺激、快乐、难度低 —— 低投入

  • 段位、晋级、排名 —— 高回报

  • 只要有能力,很快就能得到高排名 —— 反馈周期短

很明显,孩子和家长不一样,孩子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他当前的认知水平里,选择游戏而不是选择学习,是他能做的“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情了。

上帝就是这么有趣,因为他把人类配置成为:


「 给最需要努力的年华,配上最无知的思想 」


04

如何操作


你突然明白了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

基于不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做出了“投入产出比”最大的选择,你却无可奈何。

怎么办?两个方法。

  1.  快速利用它。

  2.  慢慢改变它。

改变孩子的价值观,除了正确的引导,还需要孩子本身的成长、大脑发育、心理成熟等内因,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件“投入产出比”不高的选择。

所以这里建议,与其慢慢改变,不如利用人性的弱点。

怎么利用?

  1.  把你想让孩子参与的事情,变得低投入、高回报、反馈快。

  2.  把你不期望孩子参与的事情,变得高投入,低回报,反馈慢。

自主学习体系来说:

  1. 每天只要求孩子完成10分钟 ——时间投入低

  2. 学习的坡度非常平缓,孩子觉得简单 ——精力投入少

  3. 家长大大的100分激励 —— 信心回报快

  4. 打卡后即可出现排名 —— 反馈快

  5. 积分可以兑奖品 —— 回报高

  6. 在校考试分数出现提升 —— 回报高

  7. 感觉学习信心回升 —— 回报高

当然,这是我们期望的效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家长的操作和引导尤其重要。

此外,家长还可以增加以下动作:

  1.  周排名稳定在TOP30,给孩子提供孩子想要的便利。

  2.  周积分达到多少分,给予某些孩子想要的奖励。

  3.  上述两个动作,还可以通过对赌的方式进行,旁人监督,愿者服输,增加趣味性。

记住,是孩子想要,但不能白给的。

当然我们也在努力,下一步计划在自主学习体系加入更多的社交互动,让孩子在自学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回报。


「 前路崎岖,吾将上下而求索 


05

层级思考法


孩子的价值观可以改变吗?

可以。

推荐一个工具,层级思考法

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其实是基于层级进行思考的。

请认真看下图。

愿景层位于最高层,它是超越个人身份的,是关于我们想要怎样的人生,或者说是关于我们的人生使命的。

份层是关于“我是谁”的,涉及“我希望我是谁”或“我希望成为谁”。

价值观层是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以及“为什么重要”的。

能力层是关于我的能力的,包括能力、状态、策略和处世模式。

行为层则是关于“我要做什么”或者“我已经做了什么”的,涉及具体的行动步骤和行为。

环境层是指我所处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

逻辑层次中的上一层对下一层有指导作用高层次上发生的改变必将向下“辐射”,从而在低层次上产生相应改变。

在低层次上发生的改变有可能会影响到高层次,但不会必然发生。

所以,我们将环境、行为、能力称为低三层(这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层次),将价值观、身份、愿景称为高三层(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东西)。

当聚焦在行为层时,我们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改变自己固有的习惯。但是,如果我们能聚焦在愿景、身份或价值观上,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发生改变,而且动力十足。

举个例子:

  1. 孩子成绩不好(环境),尽量不要拿着成绩说事,而是帮忙分析,是什么行为或者习惯(行为),导致了成绩不好?

  2. 孩子不爱写作业(行为),如果觉得屡教不改,可以问问是哪里有困难?(能力

  3. 如果孩子很聪明,也能完成学习任务(能力),就是不想做,那么可以看看他是不是讨厌学习(价值观)?

  4. 如果孩子确实厌学(价值观),尝试和他深入交流,多问问“你未来想成为谁”吧(身份)。

  5.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身份),好好准备和他聊聊人生,聊聊使命(愿景)。

你看,不同的问题,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层级思想。

所以,当我们想改变较低层次时,通过改变更高一层往往更加有效。

同时,在思考低层行为习惯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去更高层级看看导致低层行为习惯产生的根本原因。

所以看到这里,不妨花点时间:

  1. 和孩子聊聊,未来是要成为“企业家”、“领导人”还是“科学家”?

  2. 成为这类人,需要什么条件?

  3. 通过什么样的努力,才能满足这些条件?

  4. 这些努力,如何分配到成长的每个阶段?

  5. 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6. 想清楚以后,做一张“未来的XXX”的照片,贴在墙上,每日自省,并在未来的日子中,不断强化、不断引导。

看到这里,希望你有所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的不用上房揭瓦:关于孩子「学习动力」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