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学习风靡的今天,看到了四年前的这篇文,依然收获颇丰,共享之。
一、社群学习之心态篇
最近一直在研究社群和社群学习,每天拿出不少时间泡在各个微信群里。可以说,每一个微信群都是一个社会角落的缩影,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很多令我肃然起敬的社群学习者。无数的闪光点,也许未必集中在某几个少数人身上,但是却能投射出社群学习者可以借鉴的理想榜样。
1、有所为有所不为
每个人的时间已经变成每个人最宝贵的资产,泡社群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来做鉴别,找到和自己脾气相投、值得一看的群,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现在很多社群都在搞分享,每晚都有。这个时候,你去听哪个呢?好的社群学习者,知道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知道选择和判断,而不会像一个行尸走肉般为了学习而学习。优秀的社群学习者,对于优质的学习资源有着敏锐的直觉,这个经验有关,也和职业阅历有关。
2、有所为即全情投入
当发现了好的学习资源,优秀的社群学习者不会仅仅听听而已,他会认真对待自己付出的每一分钟。课程之前,他会去了解话题的背景,了解分享者的观点、文章。课程过程中,他会把自己欣赏的要点记录下来,用有形的文字加强记忆。课程过后,他还会整理课程的脑图,抑或是梳理自己的学习笔记。还有很多社群学习者,会把自己的文字分享出来,帮助其他的群友。我一直非常欣赏这样的分享行为,其实分享本身,亦是对学习者的激励与鞭策。
3、学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连接
社群中每天分享的文章、话题、观点,似乎一不留神,就会淹没其中错过很多。其实好的社群学习者,更乐于去从社群零零散散的讨论中,找到那些”有料“的人。通过群找到志同道合的同行,再通过私人关系交流深层次问题,这似乎是一种更有效的学习研讨方式。过程中,很多人还成为了现实中的挚友。当然,这属于后话了。
4、多元视角的价值比大咖更重要
现在的大咖、专家满天飞,听再多的鸡汤似乎也解不了自己的问题。社群学习的关键作用就是激发讨论,以线上特有的较为轻松的方式对某些问题交换想法,往往能听到很多有趣的观点。如果抛开无意义的灌水、调侃、亦或是客套、指责,其实有心人往往能获得会心一笑或灵光一闪的快感。对于很多人来说,社群就是线上版的世界咖啡,因人而异随机发起的话题,可长可短的讨论时间,唯一不变的就是自由思想的碰撞。
5、带着欣赏的眼光去批判吸收
线上社群这个环境,很容易看到很多特立独行、看什么都视为垃圾的“愤青们”。好的社群学习者,一般都有很好的、平稳的学习心态。更准确的说,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来看各种声音。见仁见智,也许是社群学习时代更好的相处策略。去粗取精、为我所用即可,没有必要去说服他人,让自己的观点占据上风。这就是自由的社群时代,每个人都有权利发声,同时每个人也有权利按自己的判断有选择地吸收观点。不盲从,不封闭,不批判,这才是成熟的社群学习者。
优秀的社群学习者往往是虔诚的,他们用欣赏、甚至是感恩的心态去聆听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对新知的贡献者表示敬意;同时,他们也是有大智慧的一群人,他们知道如何在线上社群环境中自处,以不确定性和多元化为乐。
二、社群学习之玩法篇
在微信占据职场人半数以上手机时光的时候,基于微信社群的学习已经成为所有企业培训管理者必须面对的挑战。
简单拉一个微信群容易,但把微信社群运营好,并实现组织学习的目的,恐怕绝大多数企业还远远没达到预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我们能多用外部视角去审视这个问题,也许就不会这么纠结了。
社群学习的本质,是靠激发群体的智慧来促进组织学习的发生。这有别于一言堂式的学习形式,如果一个社群只有大咖的“布道”,那显然还是传统的培训,无非是加了一个“社群”的外衣。真正的社群学习,一定是激发了社群的思考力和分享力,实现了思想的众筹和众创。
对于企业内部的社群学习来说,形式通常包括如下三种:
第一类,是基于微信社群的学习。
我和很多企业的培训管理者聊天,他们目前基本都在推动各个部门利用每周工作日的一个固定时间(通常是晚上),来组织部门内部甚至是全国范围同职能的分享。以工作经验分享的形式为主,也包括知识培训。通常一个晚上是一个人,每周轮换。从本质上讲,这类学习介于传统培训和社群学习之间,但效果差异往往取决于很多因素。
1、技术手段可以多样,外部平台和微信语音是最常见的两周方式。同时,纯文字的分享也不少见。不同方式各有利弊,从便捷性和互动性而言,语音略胜一筹。
2、话题往往先集中后发散。通常社群学习的主题都是由工作而起,然后扩散到工作相关内容,进而扩散到更广泛的话题。这就是社群学习中的人性,靠制度约束可以往前走几步,走的更远还是要兼顾人的多重心理需求。实践中,工作分享、拆热门书、团建活动招募、新团队成员个人展示等都很常见。
3、基于“学习”意义的社群活动,通常都是有组织的。当然推动者可以是部门、团队的领导,也可能是被指派的某个专人。不管如何,靠自发、自觉的社群学习,往往是很难持续的。
第二类,基于微信社群的话题讨论。
在我看来,“讨论”是比“学习”更容易推广、落地的社群学习形式。讨论是因痛点、需求而起,兴趣相投则凑在一起讨论,不关心则飘过即可,这才是最理想的按需学习。对于社群的讨论来说,通常包括两类:一类是发散性话题(或现象性话题),通常是“对XX问题怎么看”。另一类则是案例类话题,通常是由某个群友抛出,以“求助”的形式进行,讨论的是自身遇到的某个问题。我看到很多社群的讨论非常深入,也很有质量,如果把社群的观点整理下来,真的会是一篇超级干货。当然,除了微信群,公司内网、内部BBS、微社区等都可以是社群讨论的阵地。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培训人社区”这个网站,里面的“签到问”和“会员问”有很多HR提出的问题,问题和支招都很有品质。如果企业能把这块做起来,后面整合出企业自己内部的FAQ,绝对是企业非常宝贵的财富。
当然,社群的讨论未必都是很“一本正经”的。除了工作,公司、行业、甚至兴趣类,其实都是可以讨论的范畴。很多好点子、精彩创意都是“闲聊吹水”碰撞出来的。只要员工有参与的热情,社群管理者就要积极鼓励。我们要充分相信员工的创造性,“高手在民间”真的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社群的讨论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随机发生的。实践中,社群的组织者通常要去发现社群中的活跃分子或意见领袖,前期一定要呵护好大家发言的热情。当氛围营造起来了,讨论、乃至高质量的讨论都会是自然而然的。
第三类,基于微信社群的分享。
据说微信有一个统计,一篇文章的阅读量,80%来自朋友圈、微信群的转载,来自订阅号本身还不足20%。这说明,分享好的文章是大家普遍的天性。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想法,分享的文章往往代表了自己的品味。当然,有时候分享文章,也是出于喜爱、支持等目的。总之,分享的冲动是社群时代一种巨大的势能。
在企业学习中,社群的分享往往会以分享订阅号文章、博客、新闻、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存在。分享的话题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如果仔细看看,确实会淘到不少有用的干货,也会发现很多有趣、好玩的订阅号。对于企业内部的社群来说,通常广告性质的分享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们还应该是以多多鼓励为主。
当然,也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分享而不讨论、分享而无反馈,是社群走向“形式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所有分享的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希望引起某种程度的讨论。如果每次都是石沉大海,分享者的兴趣也必然下降。
对于社群的管理者来说,发现好的分享内容并给予反馈、鼓励、延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通过某篇分享,引起大家的热议,这不就相当一次mini的“翻转课堂”了吗?所以大家不要小看“分享”的力量,社群学习就是要实现这种点滴智慧的汇集,积小胜至大胜。
通常来说,企业内部的社群学习就是这几种形式。当然,新的形式、新的玩法也在不断涌现,非常期待看到社群学习得到更多企业的价值认可,而不仅仅停留在赶时髦、尝尝鲜的阶段。
社群时代,人和人的连接、思想和思想的连接,将影响整个组织学习的生态,为企业学习创造无限可能性。
三、社群学习之心得篇
1、把人当人,尊重每一个独立个体
对于一个有凝聚力的社群,相互认识是基础。很多人运营公司内部的社群,想当然的认为拉进来的人都是相互认识的,其实这个认识未必正确。
认识不等于了解。知道姓名、部门、职务是一回事儿,了解每个人的工作领域和专业专长又是另一回事儿。
公司内部的社群运营好,把人当人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不仅仅是自我介绍)让社群中的人熟悉起来,这样才能为后面的交流学习打下基础。
2、引导规范,而不是制定规范
社群这个东西很有意思,真的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现在每个人在的群太多了,社群学习往往又不是工作强制要求的,所以靠管肯定不靠谱,因为管的结果就是没人讲话,社群死掉。而不管,社群又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也许又是社群学习组织者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的建议是,找到一些活跃分子和意见领袖,建立社群的“核心小组”,鼓励好的行为,“冷却”不好的行为(转移话题等手段),让大家逐步熟悉社群学习的“潜规则”。这个过程,通常至少需要两周到1个月。要有耐心,更要坚持初心。
3、呵护火苗,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到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历,兴致勃勃的在微信群中分享了一篇文章或抛出了一个话题,如果献花、点赞很多,自己会感到很开心,也很有成就感。如果没人响应,则会觉得兴趣索然,以后在发言的欲望也会降低。这就是人性,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听到声音。在BBS玩论坛的时代,消灭零回复是社群运营的铁律。在如今玩微信社群,这一条同样适用。当然响应、反馈未必都是长篇大论的,有时候一个大拇指,一个微笑,都是对发言者莫大的鼓励。
4,核心小组,让社群启动腾飞的基石
成功的社群学习,无一例外都是有一个小组在运营,而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专门的组织者。项目管理中我们都熟悉“核心小组”的概念,在社群学习中,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批人。也许他们来自HR部门、培训部门,也许他们来自学员中的活跃分子,也许他们是现实中公司的业务专家,anyway,我们需要聚集起一小撮人,来为社群的发展出谋划策。
社群运营从某种程度上和客户经营是类似的,5%的早期用户影响了后面90%用户的行为。“核心小组”的作用就是发现这5%的早期用户并把他们团结到我们周围。
5、循序渐进,让个体熟悉角色的递进
很多人运营社群学习会犯突击冒进的错误,一上来就希望大家能发表精彩的观点,分享有条理的干货。但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的。一方面是个体的能力,一方面是个体的角色代入。很多员工对于社群学习是持观望态度的,他们不排斥,但也没有太多热情。所以最开始可以让他们从参与讨论开始,然后逐步过度到发起话题,最后也许才是担纲一个完整的分享。这个过程,个体的能动性会逐步增强,对社群的熟悉也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掌控感。
6、O2O对于企业社群学习同样是绕不开的一环
社群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线上,其实它的粘性是有问题的。如同异地恋爱一样,天天煲电话粥,也要时不时见一下面。社会上很多兴趣类的社群,常常组织线下的聚会,聚完之后回线上再聊的感觉明显要更亲热的多。这就是人的特性。
做社群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大家有线下交流的机会,让大家把线上只能只言片语交流的内容面对面讲出来。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话题,线下交流更是必不可少。当然,这种线下交流,未必都是社群运营者来组织,完全可以发动学员来自组织。我相信只有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才是名副其实的社群学习。
7、沉淀思想,让思想共创的成果有形化
很多社群每天都会有很多精彩的讨论、思想、观点,但是如果刷屏刷掉了,其实着实可惜。如果社群运营者将这些观点整合起来,就会变成对公司发展非常有用的财富。有时候未必整理成很漂亮的文章,一句一句讨论的过程实录下来就很好。当社群产生的观点在公司内进行传播时,无疑对社群的参与者会是一个大大的精神奖励。
交流学习是持续的、没有尽头的,但我们要给它赋予一些阶段性的成果、阶段性的里程碑。把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于社群运营是大有裨益的。
在我看来,企业做社群学习,一定要回归到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从人性出发、从群体行为出发,关注参与感,关注个体的价值实现。为企业员工创造一个按需学习、自主参与的社群学习氛围,来自员工的无穷智慧自然会不断生发出来。
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