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对手分析的一些想法

笔者从事专利分析工作也算有些年头了,但是有些基本的事情随着时间推移,反而越来越看不明白,尤其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比如关于竞争对手的分析。

竞争对手分析分析什么?
笔者做分析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从一个问题出发,然后引出更多的问题,之后解决这些问题,最后把解决过程和结论整理成系统且完整的内容。所以当有人问到我竞争对手怎么分析,有什么模板没有的时候,我还真是有点迷茫,不过人的思维惯性总是那么的大,或者应该说那么的固执,还是顺着这思路来吧。

我无论做啥分析,第一个问题,做了干啥,换句话说就是做这事儿有什么用,为什么做,目标目的是什么?

我自己理解竞争对手分析,目的可以分三个:
1.对方对我的影响,也可以称为防。
2.“我”要怎么搞它,也可以称为攻。
3.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可以称为学。
然后从上边三个目标可以引申出一些问题:
关于防。首先要回答“我”是什么,可能有人要问,不是谈论竞争对手么,和“我”有何关系?笔者自己觉得关系很大,因为不能明确回答“我”这个问题,界定不清楚“我”所囊括的范围,基本上关联和比照就无从谈起,最终就容易落入套路,或者说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述,比如说对方这几年申请了多少专利,趋势是怎样的,然后申请有多少,授权有多少,技术分布情况大致是怎样等等,懂的人还兴许能发现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不懂的人就是看看热闹,然后心中发一句牢骚:“这和我有啥干系”。
所以界定我很重要,那界定“我”要回答哪些问题?
我理解有这么几个问题:
1.产品/技术涵盖什么领域,都涉及哪些技术,能不能绘出完整的技术架构?
2.在完整的技术架构下都对应有哪些专利?
3.在完整的技术架构下哪些技术是自主研发的,哪些是采购的,哪些是合作的?
4.专利的法律状态和权属情况如何,是否涉及不同区域的情况?
5.经营所在地有哪些,比如研发,生产和销售所在地等(按国家划分)?
6.现在在研的是什么,未来打算往哪个方向继续深入?
回答完这些问题,和专利有关的“我”的全貌基本算是描绘完整了,这个过程笔者把它称为技术事实调查。
关于防,回答完“我”是什么,其次要回答的是“竞争对手长啥样?”
要理解竞争对手长啥样,涉及到如下一些问题:
1.对应“我”的技术架构,竞争对手的专利对应情况是怎样的?
2.专利的法律状态和权属情况如何,是否涉及不同区域的情况?
3.竞争对手有没有关联公司,关联公司是否需要纳入考量范围?然后纳入考量范围的关联公司回答上述1,2问题。
4.有没有无法分类到技术架构中的专利,是什么专利,如何处理?
5.能不能把专利分个三六九等?最核心的专利都有哪些?
6.从专利体现出来的技术分布情况为何,对应竞争对手的经营业务情况如何?
在这里问题5可以放在优先进行处理,也可以放在最后进行处理,会对具体工作的工作量有影响,可以根据竞争对手的专利数量来选择,数量大,可以先分三六九等,数量小可以后分,甚至不分都成。回答完上述问题,基本上对于回答“竞争对手长啥样”已经够用了,这个过程笔者把它称为友商事实调查。
关于防,回答完“竞争对手长啥样”,最后要回答的是“有哪些影响?”
有哪些影响?总结起来有两个:一、侵权;二、申请。
侵权是评估竞争对手保护范围对自身产品的覆盖程度;
申请是评估竞争对手公开的专利/相关技术资料对创新及潜在创新相关发明点可能申请成专利的影响;
两者还是有不小的差别,所使用的原则、检索的区域、对专利资料的运用都有不同,而且侵权还有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就是权利状态的问题,比如权属,比如是在审、授权、失效还是无效需要优先考虑,尤其是在审这种未来状态不确定的情况,在具体的分析上还是有较大差别,所投入的工作量较授权等确定状态会更大,得到的结论不确定因素会更多,对眼前的影响程度也会有不同,需要慎重考虑。申请在这方面可以不用考虑,毕竟只要是截至到申请日前的现有技术都是要考虑的,区域范围也比较明确。
简单来讲侵权的工作:
重要经营所在地的高关联专利 -> 专利法律状态 -> 权利保护范围(权利要求)-> 自身产品的特征拆解 -> CC对照 -> 结论
申请的工作:
创新对应的发明点 -> 高关联专利对应发明点的现有技术状况 -> 新创性的影响 ->结论
看到这,有经验的读者应该会发现,这工作如果仅这么做会存在极大的漏洞,确实是这样的,所以关于对申请的影响, 还是应该回归到查新工作上。笔者之所以列出来,是因为从逻辑关系上这是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所以只能多啰嗦几句。
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基本上从专利角度切入,友商可能导致的影响总体了解的差不多了,笔者不敢把话说满,因为人的视野还是很有限的,欢迎讨论,下文类似,此说明不再重复。
当然,前面粗糙的把第一类分析总结成“防”,的确不够准确,因为这只是在情报上做了工作,如果说防,还得有后续真正的动作,比如是否针对有重要影响的专利实施无效/公众意见分析,是实际发起诉讼还是谈判,是否在经营上做诸如并购、联合友商的友商形成同盟等等,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分析相关的工作,后续的内容看情况以后另写篇文。

"攻"篇也类似,主要限制在情报角度的讨论。

关于“攻”。其实“攻”和“防”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只是敌我双方,或者说主体和客体交换了一下位置。同样是弄清楚“我”,弄清楚“竞争对手长啥样”,然后弄清楚”影响“,只是对于攻来讲,”我"要回答的问题变成了:
1.产品/技术涵盖什么领域,都涉及哪些技术,能不能绘出完整的技术架构?
2.在完整的技术架构下都对应有哪些专利?
3.专利的法律状态和权属情况如何,是否涉及不同区域的情况?
4.经营所在地有哪些,比如研发,生产和销售所在地等(按国家划分)?
5.权利要求的覆盖范围如何?(初步可以只看看主题,然后按一定维度进行归类)
进一步还可以包括:
6.有没有可以合作的友商,友商的专利状况如何?
“竞争对手长啥样”要回答的问题:
1.对应“我”的专利情况,竞争对手的产品/技术对应情况是怎样的?
2.竞争对手都有哪些专利,专利对应技术架构如何,有哪些专利会对“我”构成反制?
“影响”,主要就是回答友商的产品/技术在什么方面可以被攻击,被攻击后对手反扑的作用力有多大,更进一步还可以衡量舆论影响,地方政府干预影响等等,进一步的部分就比较超出专利分析的范畴了。
攻区别于防,最关键的是要反复考量对手反扑的影响,还有超出专利外的影响。而且更准确来讲超出情报以外的工作很多,比如如果对手反扑,后手要做哪些事情。并且相对于防,攻在决策上的考量要多的多,要想攻有成效,须是一个统筹规划一盘棋的事,包括从管理机制,专利质量把控,技术标准化,证据收集,甚至是公司战略,公关宣传,营销策划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述这两类防和攻的工作在企业中也是常见动作,部分企业把防称为风险尽职调查,把攻称为挖掘杀手专利,大体上类似吧。

最后一类,是比较常见的技术分析范畴的工作,通常主要针对行业领军企业,希望学习相关技术时会用,主要回答的问题大略如下:
1.企业都有哪些专利申请;
2.申请的技术领域有哪些,都公开了哪些技术细节?
3.从专利可知的技术发展脉络如何,现阶段研究重心在哪?
4.对应研发的方向、问题/瓶颈,哪些技术细节值得参考?
进一步的
5.研究发明团队的组成(发明人分析),能不能找到涉及核心技术的发明团队?之所以把这列成进一步问题,主要是考虑到以技术参考为目的的分析深层次来讲其目的在于让研究技术最终实现,因此人和情报都是重要的,至于后续动作是要做啥,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懂。

写到这,基本笔者知道的,就都写了,算是认真梳理了一遍吧,当然还是那句话,笔者视野有限哈,不当和不足之处欢迎指正。


最后说些题外话,会不会有人认为竞争对手工作没必要做那么复杂的,笔者相信有,而且笔者一直都坚信的一点是:工作/服务性工作和资源、投入、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简单来讲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尤其在商业性服务中更是如此。那另一个问题就来了,上述这些事能不能取舍的做,能不能设计成像话费套餐似的服务产品?这个问题,其实笔者也很想知道答案,但是笔者至今给不出答案,而且越来越给不出,因为情报分析工作说实在的定制性太强,如果不是长期在某个产业中实现跟踪,并且持续性地把跟踪的信息变成商业性质的产品,启动一个分析类项目的成本其实挺高的,而且伴随调查的范围、深度的不同,工作量差别非常大,即使就上述工作内容涉及成服务产品,同一产品价格差别依据可能很大,所以笔者至今也没弄得很透彻,也不在这丢人显眼了,如果有高人能指点,倒是很喜闻乐见,虚心求教。

相较于变成服务性工作,其实情报工作更适合企业自身去开展,但奈何专利这一门类实在偏冷,在国内企业中地位普遍不高,而且普遍理解有偏差,开展工作同样艰难。

都说钱能解决的事情都不是事儿,但是往往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前路漫漫,且行且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竞争对手分析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