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 活在此时此刻

我经常会听到人这么说:“希望ta过的好,但是不能好过自己。”或者是没办法发自内心地祝福身边的兄弟姐妹更幸福,或者是太在意周围人的眼光,不自觉地去迎合别人。你知道不该这样,但内心下意识就会如此。长久以往,连自己都开始讨厌自己。如果你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地想法,那么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会告诉你。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算是一本关于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的解读。

不过不要一看到心理学就望而却步,这本书很好读,没有专业晦涩的词汇,通篇都是青年和哲人的对话,在对话中引人思考。

全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五晚的对话,来引出一个个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

起因是青年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相貌都很自卑,导致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且他无法衷心的去祝福别人的幸福,从而常常陷入自我厌恶。于是他去找哲人寻求帮助。

1.

第一夜。哲人告诉他关于目的论的哲学。

他说生活其实很简单,是你把它想复杂了。他说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并不能很好的指导人的救赎,再怎么找原因,也改变不了过去发生的事,我们能改变的只是当下,当下你想变成怎样,那就朝着这个目的出发,不要找借口。他说“你的不幸,往往都是自己的选择”,狠狠的撕下了人的遮羞布。他否认心理创伤的存在,认为过去的经历不会决定什么,而是给过去的经历“赋予什么样的意义”直接决定我们的生活。

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其实这也是我一直信奉的哲学,除了天灾造成的生理不幸,其他的都是自己的选择。我经常会看到一些人陷在或婚姻或家庭或小团体小地方的泥潭里不能自拔,也不去改变,而是把一切归结为命运。如若信命,那这就会成为你的命中注定。你找好借口把一切责任推卸在别人头上,自己只是被命运砸中的无辜弱者,以此来博取同情,利用同情来“操纵”亲人。但其实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你只是缺乏勇气,恐惧改变后的不确定性,宁愿陷在这个稳定的泥潭中,偶尔抱怨一番还可以继续舒适的瘫着。拒绝努力,拒绝改变,拒绝靠自己的自由人生,宁愿把自己的人生依附到别人身上,然后不顺了便可心安理得的抱怨。

2.

第二夜。哲人告诉青年“一切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

他解释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的区别。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其实它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的事实,但可以改变主观解释。“自卑感”其实是一个关于价值判断的词语,而价值判断是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它不是客观价值,而是人赋予它的价值。

例如钻石只不过是块石头,名牌包的价值只不过是人类赋予它身价的象征而已。

而且自卑感并不是坏事,它能促使人追求优越性,寻求进步,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而自卑情结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它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例如自卑感会想“我学历低所以我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而自卑情结就是“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是一种消极的状态。

阿德勒主张的不是原因论,而是目的论。如果用原因论来说,或许我学历低,是导致我没成功的某一个方面。但是用目的论来解释,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归根结底就是害怕向前迈进,不想真正的努力,不愿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玩乐休闲的时间,更愿意维持现状。

其实我很喜欢这种目的论的解释,我认为这种想法更积极,更有助于人的成长,更助于人活在当下。

他说无法真心赞美别人是因为长期以来处在一个竞争的角度来看待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是自己的失败。如果能意识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那对世界的看法会截然不同。

我想了想自己,是真的这样,从小父母老师的教育都是要考第一,要争气,要超过别人,这样势必会培养出一个看待同类处处都是竞争对手的人,但其实脱离学习成绩这个范畴,人跟人没有什么可比性。你总有优于别人的一方面,也同样有弱于旁人的地方。今早在微博看到一个标签在讨论“你能接受孩子将来不如自己吗”?看到这个标签就感觉大人简直是太傲慢了,你自己是谁啊?是评判的标准吗?是参考答案吗?再说,有可比性吗?哪方面不如自己?年龄吗?不要这样,我们不该建立一种纵向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横向的人际关系。或许在职位上有高低之分,在年龄上有老少之分,但人跟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

3.

第三夜。哲人告诉青年,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吧。

要学会分离别人和自己的“人生课题”,做好自己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尽量不要拿别人的课题来影响到自己。哲人强调即便是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这不就是我们俗称的“关你啥事”和“关我啥事”吗?青年听到这儿表示强烈地质疑,他说哲人这是把人变成冷漠自私只关注自己的人。

的确,在我们这个人情社会里,仿佛亲戚朋友都是用来麻烦的,父母子女都是应该相互干预的,否则你就是没有人情味,就是不懂人情世故。但其实哲人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人只关注自己,而是要注意边界感。人跟人不能贴的太近,而应该站在伸手可以触及的地方。我们可以给需要帮助的人建议,但是我们却不能替他们做决定。父母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是关爱,但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考第一名那就是干预。

我们不能让任何人来满足我们的期待,也不用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无需担负别人的人生,也不要把自己的人生靠在别人身上。放下别人的课题,专注自己的人生。不要让别人的认可,扼杀掉自己的自由。

他其中说了一句“把人际关系的王牌,握在自己的手中”,还挺让我颠覆的。我一直以来信奉“别人怎么对我,我便怎样对别人”,但其实这样自己是被动的。我要先想怎样对别人,不去管别人会怎样对我。我是握有主动权的,如果感受到别人不友好,我便可以收回这个主动。或许这才是人际交往的王牌,也是我很难交到朋友的障碍吧。

4.

第四夜。哲人说“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拼命寻求认可”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想让别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在意别人的视线,这是对自己的执着。

如果你在小团体里格格不入,那就应该去更大的团体看看,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去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

哲人说批评和表扬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用鞭子或者糖块来“操纵”别人。我之前都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想想表扬确实带有一种“有能力者对能力不足者所做的评价”,有种俯视的意味,完全没有平等的尊重。而赞美和真诚的感谢才是正常的横向关系,是真正的平等和尊重。他强调人与人之间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只要你存在,就有存在的价值,有价值,就能给人以勇气。

5.

第五夜。哲人告诉青年人人都能获得幸福。

我们不是要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永远保有去爱的能力,有甘于平凡的勇气。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过去和未来,而是此时此刻。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是点和点的连续,而不是一条线。我认同这一点。之前家人时常唠叨我妹,因为考研耽误两年也没考上。我都会告诉他们,人生没有所谓的耽误,每一步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人生没有什么确切的终点,所谓的功成名就只是用来骗自己的谎言,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过着平凡的一生,不错过路上的风景便是活着的意义。

我们可以在每一颗点上做认为有意义的事情,但大可不必说点连成线的尽头便是生前身后名。人生的终点只会是一抔黄土。很多众所周知的伟人大概从小的目标也并不是成为伟人,他们也是一步步走在路上,专注于眼前的事情,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竟然到达了山顶。

过去过去了,未来不会来,你所拥有的,只会是现在。无数个现在组成了你的过去,无数个现在迎来了你的未来。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大意是飞机颠簸,整个机舱里的人都恐慌骚乱,但唯有一老人泰然自若。飞机稳定后,身边的年轻人问那老人:“你怎么一点都不怕?难道你死过?”老人说:“因为我活过。”老人的这句回答简直让我寒毛倒立,太过惊艳。只有充分活过的人才不怕死,只有过好当下享受当下注重此时此刻的人才是充分的活过并热爱生命的人。

6.

五夜结束了,你知道开头问题的答案了嘛?

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被讨厌的勇气和甘于平凡的勇气。

愿我们都能活好此时此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 | 活在此时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