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罕第九》22:不知后生可畏者,耻

《论语·子罕第九》22:不知后生可畏者,耻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21年1月,“古道西风记者专栏”中曝出一则消息,题为:

西安:小伙挑衅中年大叔,大叔沉默;网友抱不平:70后真不怕动手

1月19日网友爆料,陕西西安一位外卖小伙因为一些小争执,挑衅中年大叔,作出一副要打架的样子。大叔的妻子紧紧抱着中年大叔,阻止双方发生争执,最终大叔沉默,默默离开。

这件事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网友这样评论说:人到中年不是怕事,是不想再有事。

还有一位网友直接说:不要欺负70后,70后是最苦的一代,也是打出来的一代。大叔只是大叔不想和你一般见识而已。

与舆论一边倒的谴责外卖小伙、同情中年大叔不同。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已预见了这种中年无奈,对此事做过更为高冷的分析: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孔子的意思再明确不过:年轻人因其来日方长、前途无量是可畏的,谁能说后一辈的将来就一定不如今天这一辈呢?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没有得以令世人敬慕的名声,那就没有什么可让人敬畏的了。

当然,高冷的用孔子的这段话来套陕西西安70后大叔的隐忍,是多少有些牵强的,但在引发集体共鸣的70后的无奈里,难道就不该有一丁点儿“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紧迫吗?

后生为什么可畏?

不是像歌里唱的那样:“来呀,快活呀,反正我有大把时间”。而是因为年少者来日方长,前途无限,充满变数。

谁没有过青葱岁月,谁没有过少年时?那些在青葱岁月里勤学不辍、勉力向前的年少者,是可畏的,毕竟他们来日方长,前途不可限量。

与后生可畏相对应的是“四十五十”者,《礼记》中讲:四十曰强,曰仕,五十而爵。正因为年少时的勤学不辍、勉力向前,四十岁时才渐渐所立渐强,可以出来闯荡江湖,做一番事业。到了五十岁上下,才会有些名堂,赢得他人的尊重。

从这个意义上讲,“后生”是“四十五十”者的昨天,“四十五十”者是“后生”的明天。

孔子思想深处,有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各就各位,各安天命,要讲秩序;二是谁也不要欺负谁,要讲仁义。

正因为“后生”是“四十五十”者的昨天,“四十五十”者是“后生”的明天,所以,谁也不要欺负谁。“四十五十”者有些本事,那也是当年“后生”勤学不辍、勉力向前的结果。当然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不是因为今日“后生”欺负你,实在是作为当年“后生”,你自己挥霍掉大把时间的结果。

从讲秩序的角度讲,“四十五十”者,是要“强”,要“仕”的,是要“为爵”的。作为“后生”,则是要为明天的“四十五十”做准备的,是要抓住手上的——大把时间勤学不辍、勉力向前的。

作为“四十五十”者,不知后生可畏,错失自己的最佳发展期,轻视眼前的后来者,难免要陷入到丢人现眼的耻辱境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子罕第九》22:不知后生可畏者,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