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杂记(26)那迷人的声音

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正和音乐老师轻轻唱着一首曲子,眼神专注,神情自然,都陶醉在歌声里。他们的歌声就像磁铁,深深地吸引了我。

以前怎么就没有发现他们的声音这么好听?

一个男孩的声音突然大了一些,显得刺耳,极不和谐。老师用轻轻柔柔的声音说:“来,跟着老师,轻轻唱,不着急,和大家的声音一样大就可以啦!”很快,歌声又让人陶醉。我听着歌声,心里不由自主地想要和他们一起唱。

让这样活泼的一帮孩子安静地、投入地歌唱,音乐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呢?

从七班经过,再次听到那悠扬的歌声。我悄悄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整堂课的教学流程极为简单:

1.学生跟着老师,配着手势哼旋律。(这手势好像就是梅梅上次说的奥尔夫教学法吧。)

2.听曲子

3.教唱歌

4.再听曲子——找谜底(歌曲名是《牧童谣》,里面有两个问句,且自问自答。老师以谜语的方式呈现,带着孩子了解歌曲内容。)

5.三听曲子,思考:为什么歌名叫《牧童谣》?学生寻找信息,很快发现第三小节里有一句话:牧童喜欢青草地,更爱光明。

6.师生游戏:和学生轮唱,老师唱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这里发现学生接唱有困难,分解教唱,降低难度,熟悉后再合在一起唱。

7.四听曲子,看老师动作。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做动作。请学生分享:观察到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呢?学生演示。

8.学生带着动作表演唱。

后面因为一位家长找我,没有听完整。但是那美美的声音老是回荡在耳畔,孩子们专注的神情老是浮现在脑海。

细细想来,音乐课之所以这么吸引孩子,有几点特别值得我借鉴:

首先,音乐老师的嗓音听起来特别舒服,说话唱歌都那么美,让人听了还想听。想想自己,不会保护嗓子,自己听着自己的声音都难受。学生们天天听着老师吊着嗓子或者嘶哑着嗓子说话,一点美感都没有,当然没有吸引力。每个老师(特别是我)都应该练一练嗓子,既是自己护嗓的需要,更是学生们耳朵的需要。

其次,音乐老师特别喜欢说:“跟我一起轻轻唱。”既有语言的引导,又有行动的示范。出现杂音也不急。“再来,跟着老师轻轻唱。”学生就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轻轻唱。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我跟着他们试了一次,当全身心地放松去轻轻唱歌时,脑海里特别容易出现一些优美地画面,整个人就慢慢沉浸进去,身心愉悦。好的音乐,真的滋养心灵。好的文章,也应该有同样的效果。出声地读,轻轻地读,自然地读,全身心投入地读,朗朗读书声也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

再次,音乐课里特别强调专注听。一听再听,每一次倾听,都带着一定的目的。孩子就这样一边听一边分享,慢慢走进歌曲。语文课堂里,更需要静悄悄的互相倾听的课堂,这样才能看到孩子的智慧在分享中一点一点地生成。

我最为感动的是,除了安静倾听和分享看法的时间之外,学生演唱时都会带上手势、表情或者身体的其他动作。我也学着老师,和着曲子,轻轻拍手,轻轻拍腿,轻轻晃动身体,整个人就变得轻盈起来,灵活起来。嗓子里发出的声音就有了灵气。身体参与,心灵参与,那样的声音就成了让人无法拒绝的天籁之音。语文课里,多让孩子身体参与,读一读,演一演,做一做,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孩子的心灵更贴近文字,更能感受文字的魅力。

让我们所有学科的课都是这样美美的吧。师生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做起来也许不易,至少,我们可以朝着那个方向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杂记(26)那迷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