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贩卖中产阶级子女教育焦虑的印度喜剧,真有那么扎心吗?

说实话,电影并没有拍得很好,只是作为引子所涉及的原本就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容易引起电影之外的热议,给予明显的好评,就像近段时间的热门口碑影片《头号玩家》,其实很多跟电影本身并无关系。

影片开头讲述拉吉和米塔爱情的桥段,在印度商业电影里很常见,一个出身底层的穷苦少年,意外邂逅一位天使般的美丽少女,从此为之神迷颠倒,拼命追求,勤奋工作,终抱得美人归,看起来很励志,又是一个圆满的惹人艳羡的爱情神话。

看多了,你就会发现好莱坞韩国电影印度电影都各有套路,毕竟是套路,很容易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即便有什么惊喜,也是有限。

很明显,对于这部重点讲述中产阶级子女教育焦虑的电影,开头这个爱情桥段是多余的,在剪辑上也是失败的,造成影片基调和风格的混乱,因此,整部电影给我一种很强的拼凑感。

拉吉出身底层,他努力工作,并拥有财富,本身就是对所谓“精英教育”最好的反讽,如果把开头插入影片当中的闪回片段形成对比,在叙事上会更有说服力。

教育是阶层上升流动的最重要方法,特别对于底层而言更可能是唯一的,所以,这样的题材非常容易切中观众的痛点,并非只是中产阶级才有的焦虑,只是电影是拍给有消费能力的人群看的,因而放到中产阶级上更讨巧,即便很多观众并不处于这一阶层,出于对中产生活方式的渴望,也会有很强的代入感,而成了影片的目标人群。

因此,这样的电影其实很难有真正严肃的探讨,只是筛选过滤说一些观众爱听的话而已。

举几个例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是最容易抓住和令观众感动的点,也是很难表示疑义的,虽然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但并非那么纯粹;第二美化底层,除了展示一些表面穷苦的生活场景——这部分的苦中作乐也包揽了影片多数的笑点——其余基本都是良善的,互帮互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刻意制造阶层间的矛盾,以达到戏剧冲突的效果;第三丑化“精英教育”,上流社会中产阶层为富不仁,冷漠无情,甚至是出身底层的校长报复的阴谋论调,这些并非自然真实的刻意为之的戏剧冲突,使得影片的现实力量大打折扣,包括最后舞台上的煽情片段,又怎么可能呢,虽然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结尾——拉吉的个人抗争在集体意志面前的失败——很真实,但我想现实的挫败远没有看起来的那般轻巧,他的英雄主义色彩甚至让一些沉重的东西变得有些轻松。

这样用糖衣裹着的炮弹,很难说有什么现实的启发和真实的力量。

最后,拉吉和米塔把女儿送去自己资助的公立学校,竟然成了一个爱情故事的结尾,让我怀疑这真是一部为了探讨子女教育的严肃电影吗,还是只不过成了一部爱情电影的特有佐料而已,因为关于孩子的戏份实在太少。

和好莱坞超级英雄片一样,这一类的电影知道在套路之余,放入一些正能量的价值观,大多数的观众就都会买账,只是这算计得来的谈不上有多少真正的营养。

以为孩子之名,行成人偏见之实,孩子的意见是第一被忽略的,早就脱离了教育的本意,现实生存的处境无疑加重了砝码,令成人更加固守偏见,虽说现实让人很难抉择,不敢说我会勇于拿孩子的“前途”冒险,不为其考虑最佳的生存策略,但至少不该过于偏执,把自己替他做的决定当作是全然正确的,而不以孩子的快乐和幸福为取舍,你又怎么知道你以为的完全为他着想的一切,不会让他不敢面对,而逃避真正的生活呢,毕竟人各有其命运和现实的复杂性,都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你一心想把他送去好学校,也可能会遇到坏教授,无论如何,我想教其正确的为人处事、勇敢面对命运、懂得如何快乐,才是教育的核心,也许你不能做到的,他会比你做得更出色。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贩卖中产阶级子女教育焦虑的印度喜剧,真有那么扎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