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园丁式”的父母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和一个两岁的孩子一样,分分钟能把你逼疯。作为一个既有青春期孩子又有两岁孩子的妈妈,我经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有时候甚至会怀疑人生——为什么要养育孩子?怎样为人父母?

      《园丁与木匠》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答案。养育孩子是人类工程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宝贵的一部分。它不是做木匠活,誓要将孩子按照明确的模样去雕琢。相反,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奉献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所画的这张“黄金圈法则”,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最后才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黄金圈”法则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为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育儿?孩子为什么如此的奇异混乱?为什么如此奇异混乱的孩子,我们还那么爱他们?

      我们还可以从孩子的角度,来讨论影响他们成长的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

      最外层是what,即外在表现,比如知识、技能,考试考了多少分,拿过什么奖,上了什么大学,乃至将来做什么工作,等等。这是一个孩子最明显可见的指标,也是通常被拿来衡量孩子是否“成功”乃至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

      其次是how,即特质风格,比如创造力、好奇心、探索精神、坚毅、勇气、社交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没有外在表现那么明显,但也可以通过观察或者测量来发现。那些拥有突出品质的孩子,哪怕在外在表现方面没有那么成功,我们也会称赞他们“优秀”,因为我们都知道,特质风格是外在表现的驱动因素。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不够好,但是只要他有创造力、好奇心以及好学、探索的精神,那将来总能取得好的成就;反过来,一个孩子哪怕现在成绩很好,但如果缺乏坚毅的品格,也不具有成长型思维,那他将来难免会在长期的终身学习过程中落伍。

      最内层是why,即孩子的心理内核,这是他们对这个世界和自己所构建的核心模型。比如依恋模式:爸妈爱我吗?在乎我吗?我安全吗?又比如自尊:我有价值吗?我值得被爱吗?再比如自主:我有选择的自由吗?我能自己做决定吗?我可以追求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还是应该顺从别人的要求?这些核心模型是孩子还在懵懵懂懂之时,对世界和自己所形成的一系列最重要的核心看法,或者说感受,因为它们往往存留在潜意识中,并非明确的信念,而是本能的反应。它们隐藏在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不要说别人很难轻易观察到,就连孩子自己,也经常意识不到。可是,它们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无处不在的。

      第一,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心理内核影响特质风格,特质风格又影响外在表现。

      第二,外层更容易评估。外在表现是可以直接衡量的,分数、名次、大学、年薪等,这些都很容易比较。特质风格更难一些,但也可以观察或者测量出来。心理内核则连一个人自己都未必能意识到,别人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较长时间的相处才能观察出来。而我们总是倾向于拿最容易比较的指标来进行比较,因此,越是外层的因素,在我们的评价体系里占的比重越大,而更重要的内层因素,反而经常被我们忽略。

      第三,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知识、技能的学习当然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比把一个人从固定型思维纠正为成长型思维,或者培养一个人的坚毅、创造力容易。但是,最难的还是改变一个人的心理内核。

      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最重要的心理内核,却是父母最不重视的,而最容易在人生中学习、改变,并且受到心理内核和特质风格严重影响的外在表现,却仅仅因为最容易被评估,就得到了父母最大的重视。

      园丁式父母致力于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发展得明显有问题时,他们也会剪裁,但基本上是支持孩子随着内心本性去发展的。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有最健康的心理内核,也会有最蓬勃的特质风格,最终,他们的外在表现会千姿百态而又让人喜出望外。

      焚琴煮鹤的故事大家都听过,你相信你的孩子是瑶琴,还是木柴?是仙鹤,还是肉鸡?木匠式父母往往出于恐惧和焦虑,他们害怕孩子一旦输在起跑线上,就会一辈子落后,如果没有好的外在表现,就会一辈子痛苦。他们以为疾风劲吹,会吹倒木柴,却不知瑶琴会在风中吟唱;他们以为洪水漫灌,会淹死肉鸡,却不知仙鹤会在水上起舞。

     


焚琴煮鹤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宋朝胡仔在《苕(tiáo)溪渔隐丛篆集》中引用《西清诗话》的文章:唐代李商隐的《义山杂纂》内容包罗种类几十种,大多是用诙谐的文章记录其所闻所见所想。其中有一条说是“杀风景”,比如以下几种,用极清的泉水洗脚;在花丛下晒内裤;在山的背面盖房子;把琴劈了当柴火煮仙鹤吃;赏花时没有酒或有酒不喝,只喝茶,既闻不到花香,也品不到茶味;在清静幽雅的松林里,忽然有官老爷的车骑人马呼喝而过。焚烧琴去煮白鹤。比喻随意糟蹋美好的事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愿做“园丁式”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