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力量之第八天第六章1

摘要:1.我喜欢偷情,”她跟我说,“因为你永远都不用卸妆。”这句话好像能用来概括一下卡罗琳。她自己分析说,如果你不用卸妆,那就是还有一个盾牌可以躲在后面;你可以一丝不挂,但同时又不用袒露心扉。她活在极度恐惧中:怕他人会看穿自己的面具,发现自己完美外表跟不完美内心之间的巨大反差。

感悟:怕受伤,所以不敢直面面对

2.当卡罗琳确信我不会通过对她加以评判,或试图用某种方式掌控她的行为来把她推开时,她就感觉到可以更安全地跟我谈论她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她能够“借用”我的共情,把它当作一面镜子来看到她自己的内在。我充满理解和共情的声音——不带评判,又总是坚持事实——逐渐开始替代她在生活中一直听到的那些苛责的声音。这就是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内化,即接收进他人的声音,并最终把它变成自己的。我们随时都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这个过程,因为他们会接收父母的声音。如果那是一个责备的声音,就像卡罗琳的父亲那样,那孩子的内在声音也会是自我谴责。卡罗琳内化了我富有共情的声音之后,就能够以更富于理解和安抚的方式来跟自己对话了。

感悟:直至今日我感受到了不带评判也是尊重人的一种方式

3.我将被过多的需求所驱使的爱称作图像之爱(image love)。这种爱其实是想象出来的,因为我们是爱上了一个图像,而不是真人。这种爱开始时能让我们感觉很舒服,因为图像都是没有缺点、没有瑕疵的,而真人则注定是不完美的。所以,图像之爱让我们不要走得太近,这样我们就可以不用看到他人身上的不完美(或者不用承认我们自己的不完美)。然而,如果我们要爱上一幅图像,我们自己也不得不成为一幅图像。这就是这个阶段中要记住的关键问题:用卡罗琳的话说就是,如果我们“卸下妆容”,我们就要冒着暴露自己的风险。如果我们还想努力去维持自己成为的那幅图像的话,暴露自己就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风险。

感悟:越是怕受伤,怕失败就会总受伤总失败,老话说怕啥来啥,因为怕的这条路都是自己给自己画出来的,

4.所有的孩子都以为他们身处一个自己想做什么都能做成的世界里——所谓的“全能感”现象。通过跟父母、亲戚和老师的共情式互动,他们会开始产生对自己更加现实的看法。在被以共情和尊重对待时,他们渐渐看到他们其实并不能做到所有的事情,但也学着接受这些局限,不会因此觉得很丢脸。当我们用共情来指导与孩子的互动时,他们就会知道一次不佳的表现不会影响到我们对他们这个人的尊重,也不会改变我们对他们的爱。

感悟:共情可以让人卸下防备,能有更多的接纳!

5.共情不会给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贴上“好的”或者“坏的”标签,而是会把我们感受的各个方面编织成一个整体,它会随着每一次新的体验和领悟而发生改变。只有通过共情,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愿意继续与这个“完整的画面”一起生活,还是决定从头再来。

感悟:潜意识里太喜欢给人贴标签了,给自己给她人给所有事物,标签一贴味道就不变,不再是本真。

亲子互动:今天跟她沟通上语文补习班的事,有点不太愿意,觉得安排太多,其实一点都不多,还是继续引导她吧,孩子现在吃苦长大才不会吃土

感恩:今天去做市调,接待人员素质普遍很高,谢谢她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的力量之第八天第六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