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写的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最初发布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书一共分为九章,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主要人物有赵太爷、阿Q、吴妈、王胡、小D、小尼姑等,其中最主要的人物便是阿Q。《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村庄未庒为背景,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形象,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主人公阿Q是一个没有自己的姓名,一贫如洗,居住在未庒土谷祠,并且靠着给别人做短工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的人物。生活在未庒的阿Q,过着卑琐陋劣的生活,日复一日处于这种可怜的境地,但是他依然过得如此的“顺利”,依靠的便是那一套阿Q的精神胜利法;要说这精神胜利法,可谓是阿Q的“至宝”,但同时也暴露出了阿Q的特性。要说这精神胜利法胜在何处,胜在他的虽身处卑微却依旧虚荣胡吹;胜在他的盲目自大;胜在他的自欺欺人;胜在他的自欺己己见,自轻自贱;胜在他的欺软怕硬,转移大法。要说为何这么说,且听笔者细细道来。

      第一,阿Q的精神胜利法胜在他的身处卑微却依旧虚荣胡吹。阿Q在未庒无亲无故,一贫如洗,不受人尊敬,靠着给别人做短工维持自己的生计,地位低下,就连姓名也没人能知道,可见他在未庒的身份卑微。但是,阿Q在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喝了酒的他对着众人说,“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我想,这想必是阿Q心中本就有这种想法,通过这种攀附未庒有名的赵太爷的亲戚,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尊敬,事实上当时几个旁人听了也确实对他生了几分尊敬的心思了;此外,他还和别人吹嘘“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者说以此来维护他那卑微的身份,来维持自己心中的那点自尊心。

      第二,阿Q的精神胜利法胜在他的盲目自大。“阿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庒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在表面上,阿Q不会表现出这种行为,但是在精神上,独独不表现出格外的推崇,他想他自己的儿子会比他们阔多啦,以此来时的自己得到精神上的宽慰和愉悦;还有就是,阿Q进了几回城,见识到了一些东西,他鄙薄城里人,比如三尺长三尺宽模板做成的凳子,未庒叫“长凳”,城里人叫“条凳”,他自己也叫“长凳”,所以他想城里人是错的;又比如,油煎大头鱼,未庒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人加的却是葱丝,他又想,这也是错的。但同时,他又觉得未庒里面没有见过世面的人非常可笑。这种瞧不起他人,盲目自大,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个状态,不能认清当时的一个社会现实,仍然以“天朝”自居,沉浸于“东方精神文明”的世界当中,保持着以往的高姿态,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也是对于当时的一个社会状态的一个极大的的讽刺吧。其实反观这种自大在现实社会中也不是没有,对于自己过于自信,盲目自大,最后也只是洋相百出。这种精神胜利法我觉得它在于我们处于极度低端的处境当中会有那么得一点好处,有助于你能够逐渐好起来,但是更多的还是弊端,不能客观地认清事实,最终会导致事情的失败。

      第三,阿Q的精神胜利法胜在他的自欺欺人。阿Q头上有癞疮疤,因此他有了自己的忌讳,最开始犯讳,还估量着对手,但是后来变成怒目而视了,可是未庒的人们愈加的嘲笑他,最后以至于动起手来,阿Q打不过,在表面形式上他输了,但是在精神上,他想这是老子打儿子,从而心满意足的走了;同样的,在赵太爷打了他之后,他无法还手,他又想,这是儿子打老子,想想看,赵太爷都是自己的儿子了,甚至于还觉得洋洋得意;后来,叫阿Q画圆圈,他使劲了生平的力气,但是那支笔非常的不听话,总是画不圆,于是阿Q心想只有孙子才会画的很圆的圆圈,于是乎又心满意足的睡着了。这其实同样也讽刺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在那种内有外患的情况下,依然自欺欺人,以天朝大国自居,这种在精神上确实获得了胜利,可是在现实形式上,狼狈至极,这样子做真的没有任何的意义。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叫做“掩耳盗铃”的寓言故事,捂住自己的耳朵自己听不到声音而认为别人也听不到一样,这种行为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相比于自欺欺人,我在心里胜过了别人,但是实际上却一塌涂地来说,为什么不站起来去奋斗,让精神上的胜利变成实际上的胜利呢?

      第四,阿Q的精神胜利法胜在他的自欺己见,自轻自贱。当别人再次打阿Q,发现儿子打老子不起作用之后,便换成了说自己是“虫豸”,还很得意地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可以自轻自贱的人;此外,阿Q好赌,不过都一般都是输多赢少,然而一个在未庒塞神的晚上,他去赌钱,运气出奇得好:赢而又赢,铜钱变角洋,角洋变大洋,大洋又变成了迭。可是最后不知道是谁打起了架,自己的钱莫名其妙没了不说,自己还被打了一顿,然而这次就算是自轻自贱说自己的虫豸也没有用了,他又想出来一套新的,自己打自己,仿佛这大的不是自己,是另外一个人,打了之后,觉得心满意足,回到土谷祠,睡着了;阿Q用这种精神上的法则度过了之后的一系列生活,同样,反映着当时的封建统治着为了维护那岌岌可危的统治地位,采取愚民政策,麻痹了劳动人民,同时也麻痹了统治者本身,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造成了当时的一个困难处境的原因之一,以自欺欺人来“安慰”暂时的不安;再把它放到现实世界中,这个社会的快节奏,需要的是每个人都努力奋进,跟上社会进步的节奏,如果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自欺欺人,虽然你在精神上获得了胜利,但是毫无用处,不会使你有所进步,反而落后于社会。

      第五,阿Q的精神胜利法胜在他的欺软怕硬,转移大法。阿Q看不惯王赖胡,他和王赖胡打了起来,但是打不过,心中很气;转而又遇到了“假洋鬼子”,想骂他,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又遇见小尼姑,他认为这是因为遇见了小尼姑才会被打,把一切都归罪于小尼姑,就去欺负小尼姑,然而这种做法获得了酒店里面的人的大笑,甚至于内心会有些得意,又去拧了一把小尼姑,最后心满意足的走了;还有当他调戏吴妈之后,没有人来找他做工,他觉得好奇为什么没人继续请他做工,他留心打听,发现大家有事都找在阿Q眼里排在王胡之下的小D,他觉得都是因为小D才使得他没有工作做,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小D,而去找小D打了一架。这两件事都说明阿Q的欺软怕硬,和他独有的转移大法,也可以说嫉妒的讽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在侵略者的侵略下,却对他们奴颜婢膝,摆出奴才相,但是对于统治下的劳动人民却是摆出一副主子的架子,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反过来,这种欺软怕硬的性格放在当代社会来说,是值得唾弃的一种行为。

      阿Q的精神胜利法贯穿了整个《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这是鲁迅先生对于当时的一个病态中国的集中展示,它通过自我欺骗、制造谎言来建造一个精神上的世界,以此来麻痹自己,使自己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自己麻木不仁、安安心心的做奴隶。

      当然,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阿Q正传》除了对于当时的社会的一种反应,我个人觉得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或者群体也具有意义: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像是一个反面例子,生活在新时代的新青年们,我们不需要通过脑袋里想想而已,即使想赢,要自己去争取;想要成功,要自己去奋斗;想要获得尊重,也要靠自己的行动实现;不要像阿Q一样仅仅在脑子里“狡辩”,以为自己获得了胜利。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是当时的一个病态中国的反映,同时对于当代社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Q正传》——阿Q的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