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被齐王烹杀,是被刘邦坑死的,还是自己作死?
上文说到,汉王得到韩信的军队后,重又士气大振,想要与楚军再战。郎中郑忠劝阻汉王,让他高筑营垒、深挖壕沟,不要与楚军交锋。汉王听从了他的计策,派兵烧毁楚国的粮草辎重后就坚守不出,同时在态势上与彭越相互呼应救援。
彭越攻下了故梁国的土地。项羽让大司马曹咎谨慎把守成皋而不出战,他自己率兵要在十五天内平定梁地。项羽随即领兵攻打陈留、外黄、睢陽等城,都攻克了。
汉王一看这形势,就想放弃成皋以东地区,驻扎到巩县、洛陽,以抗拒楚军的西进(项羽打仗确实厉害,汉军包括刘邦多多少少是有惧怕心理的)。郦食其建议说,民以食为天,作为天下粮仓的敖仓是战略要地,现在楚军攻下荥陽,竟然不坚守敖仓,这真是上天对汉军的帮助啊。现在楚汉相争,民众已经苦战乱很久了,民心惶惶没有归属,只要您收复荥陽,占有敖仓的粮食,扼守住成皋的险要,断绝太行的通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津,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能够克敌制胜的态势,天下人便都会归向于您。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重又去谋取敖仓。
郦食其于是又劝说汉王,目前燕赵都已平定,只有齐尚未攻克,那里田氏宗族势力强大,派几万人的部队,一年半载恐怕也打不下来,不如派我去游说齐王田广,使他归顺汉。刘邦同意了。郦食其见了齐王,问他知不知道天下马上就全都归汉了,齐王说不知道啊,郦食其就给他摆了摆历史,比较了比较项羽和刘邦的为人(前面文中我们也都提到了),吹嘘一通刘邦的功绩,又把当前的战争形势分析了一下(就是以上郦食其的建议,但尚未实现),证明汉王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又威逼利诱一通。齐王就同意了,并且把先前布置的防备汉军的历下地区的守备都撤掉了,然后就整日与郦食其饮酒作乐。
这时候韩信遵照刘邦的命令领兵东来攻齐,尚未从平原渡口渡过黄河,就听说郦食其已经劝说得齐国归降了,便想停止前进。辩士蒯彻劝韩信说,您受汉王诏命攻打齐国,而汉王并没有诏令命将军停止。况且郦食其不过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便降服了齐国七十多个城池,而您统率着几万人马,历时一年多才攻下赵国的五十余座城池。您作大将军几年,反倒不如一个书呆子的功劳大了!韩信因此同意了蒯彻的意见,即率军渡过黄河。
十月,韩信打败了齐国的历下守军,随后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田广认为郦食其出卖了自己,就对他说,你要是能让汉军停止进攻我让你活,不然就煮了你。郦生说:“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这是史记中的记载,资治通鉴没有这对话)田广于是就把他烹杀了,然后领兵向东逃往高密,派使者到楚国去请求救援。田横这时逃奔博陽,守相田光逃奔城陽,将军田既驻扎在胶东。
郦食其究竟是怎么陷于死地的?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表面上看,刘邦派郦食其去说服齐王归顺,同时派韩信去攻打齐王。在郦食其取得成功后,刘邦没有协调好两方的行动,所以韩信没有接到停止进攻的命令,继续执行原来的命令进攻(没毛病),也可以说是韩信听到消息,但自己要争功,所以继续进攻(有待商榷),不管是哪种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继续进攻齐国。这就导致了齐王认为郦食其出卖自己,把他杀了。
这里面的核心问题是,作为领导者的刘邦对两个相互矛盾的行动为什么没有协调好?是没有想到,还是故意如此?
分析问题,首先要明白各方的意图和目的。大体上讲对抗的就是汉和齐两方,两方的外部是楚;而汉的内部是刘邦这个领导以及韩信和郦食其两个马仔。汉的代表刘邦的总体意图是统一天下,当然齐也在被统一之列。齐王的意图是要自己称王。他不会想着去服从什么人,从齐国不停反叛、不停自立就能看出来,是反复无常的,没有忠于谁可言的。齐之所以同意议和,是因为已经兵临城下,而自己实力不足,不如先服软,让楚汉相争,自己趁机得利。这是齐的真正意图,这种意图刘邦会不知道吗?刘邦应该是知道的,并且即便把齐放过,韩信转而向南攻项羽,把后背留给齐,刘邦和韩信能放心吗?所以,刘邦的利益根本点在攻齐,这是毋庸置疑的,从派郦食其去说齐,而没有给韩信下达停止进军的命令就可以看出来。刘邦不是傻子,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郦食其在出使齐国时,为什么也没有提醒刘邦先让韩信把进攻停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齐根本就不会归顺谁,而刘邦的雄心必然是要统一天下的。郦食其也知道自己是把脑袋拴到裤腰带上去出使齐国,把自己的命交给了刘邦和韩信的选择。而选择让他活,会给汉的总体战略带来不利影响,而让他死,死得有价值,是他所求的东西。因为,郦食其根本上是个儒生,《资治通鉴》一直在用“郦生”称呼他,他心怀天下,想尽快让黎民脱离战争的水深火热,从他的一些言语都能看得出来,所以他是心甘情愿的去配合主要战场的行动的。能够让齐王麻痹大意,为韩信创造快速制胜的机会,是他的根本目的所在。
从这句“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让。而公不为若更言!”就能看出来,办大事不必在意一些小节,慷慨赴死、死得其所正是我辈所求,您就不必再说什么了。郦食其可以说用自己的死实现了自己的儒家抱负,为了天下,不拘小节,正如他自己说的“我不是狂生”,我为了天下黎民可以弃生命于不顾。项羽真的是太失败了,天下人都认为刘邦要统一天下,并且都愿意为之赴死,而项羽却被大家诟病。
从刘邦的视角来看,他派郦食其使齐,知道他必然会成功的,因为齐王是啥目的,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他又不给韩信下令,目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试探了,韩信的正确做法是向汉王请示是否继续进攻,而他没有这么办,执行的是原来的命令,当然也因为下面诸位将领都有进攻得军功的需要。韩信这么做,刘邦就知道这个人对待自己的态度,是不是有反心,给韩信后来被杀也埋下祸根。
再想复杂一些,郦食其的弟弟郦商是刘邦手下的大将,郦食其有没有帮弟弟铺路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不应当这样去想,因为大将多的是,不差韩信一个。所以不论是武将想搞文臣,还是文臣想搞武将,这样的臣子斗争的判断都是站不住脚的。再想深一些,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蒯彻就是刘邦埋在韩信身边的内应,因为如果韩信请示刘邦攻不攻,刘邦也会很难办的,坏人就要他来做了。或者也可以认为韩信本来就知道刘邦的意图,坏人自己来做好了,因为韩信也不是傻子,并且他大体上是忠于刘邦的。
总之,文字背后掩藏着真正的历史事实,人心有多么复杂,历史就有多么精彩。我们看到的历史是真正的历史吗,还是看到的是我们自己的人心?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历史精彩不精彩对于我这种吃馒头就凉水的人有什么意义呢?因为我始终相信那里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能够让我们在苦难的人生中看到一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