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30

传习录卷下


【二〇四】本体功夫无内外,功夫须在事上磨

又问:「静坐用功,颇觉此心收敛;遇事又断了,旋起个念头去事上省察;事过又寻旧功,还觉有内外,打不作一片。」

先生曰:「此『格物』之说未透。心何尝有内外?即如惟浚今在此讲论,又岂有一心在内照管?这听讲说时专敬,即是那静坐时心。功夫一贯,何须更起念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后在洪都,复与于中、国裳论内外之说,渠皆云物自有内外,但要内外并着功夫,不可有间耳。以质先生。

曰:「功夫不离本体,本体原无内外;只为后来做功夫的分了内外,失其本体了。如今正要讲明功夫不要有内外,乃是本体功夫。」

是日俱有省。


刘宗周云:…何须更起念头’,是圣学入微真消息。他日却曰:‘实无无念时,只是要正念。’如讨论时便起不得在内照管的念,则讲论时不知又可起得个事亲的意否?”(《遗编》卷十三《阳明传信录》卷三,页十八上。又见《明儒学案》卷十,页十八上。东正纯与吉村秋阳均误以为黄宗羲语,而中田胜未予改正。)

施邦曜云:“此是圣贤实体实验工夫,方知先生格致之说,非是抛弃事物。只是要把人驰逐于外者,挽而归之于内耳。合内外之道,方是能诚,方是能穷物之始终。”

孙奇逢云:“心无内外,故须在事上磨炼。”

但衡今云:“静时颇觉收敛,遇事则又断了。此初学必然病痛,不关格物之说。透不透耳,说果透矣,犹是知解工夫。心体固无内外,而内外一片,未可轻易语此。阳明所云工夫一贯,用以教九川也,非为一般学者立言也。”又云:“事上磨炼,迹实外驰。必内外一如,方免此弊,自非初学所能办到。若工夫蹿等,尤是遗误初学。静时工夫,差似收敛,而实放溺。是皆阳明用以破九川专内遗外之失,语有偏全者也。须知心体固无内外,工夫仍须从里做起,脚根方有着落。至若不要有内外与内外并着,此百丈竿头,再进一步工夫。治王学者,不可不辨也。”(本注:门下每多骛为高远之记录。下节亦然。)


[译文]

又问:“静坐用功时,特别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正在收敛;但若有事发生又被打断了,马上就起了个念头在具体事上省察;事过之后又去寻找原来功夫,这样就总是觉得内外连不成一体。”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对‘格物’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心哪里会有内外呢?比如说你现在和我在这儿讨论,难道还有另外一个心在里边照管着?这个专心听和说的心就是静坐时的心。功夫是贯通的,哪里需要又起一个念头?人必须通过具体事上的磨砺,对做学问才是有益的。如果只是一味好静,那么一旦遇到事就会乱了方寸和头绪,始终不会有长进。那种求静的功夫,表面看似乎有所收敛,其实是放任自流。”

后来在南昌时,九川又和于中、国裳讨论心内心外的说法,他们也认为格物应该分内外,只是要内外一起用功,不可有间隔而已。就这个问题,九川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功夫与本体不可分离,本体是不分内外的。只不过是后来世人做学问分出了个内外,于是就丧失了功夫的本然面貌。现在正是要讲明功夫不要分内外,才是本体功夫。”

这一天大家都有所省悟。

释疑:

心只有一个心,静坐时的专注是专注,读书、讨论、说话做事时的专注也是专注。只要心是专注的,心是真诚恻怛的就没有问题,不要在静坐时想着读书,读书时想着讨论,讨论时又想着静坐,那样就散乱了。也不要想着动静、内外的区别,这些区别都是概念上的区别,当你真正用功的时候,就会发现都是一体的,动静内外没有分别。   明白良知不止是在静坐时才发挥作用,人事应酬时更是致良知的好时候,当傲慢、吹捧、逢迎、欺诈等念头起来的时候,正是要克除它们,要让良知发挥作用的时候。能在世事上致良知,才算是至诚无息。

阳明先生要你在见分别时,不要落分别;觉内外时,不要分内外。你就在不分别、无内外上体会,这才是“功夫一贯”。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你听我说话的时候,你专心、拘谨,就跟你平常静坐的时候的心是一个心,功夫是一贯的。你何必起一个念头,要控制、收拾这个心?“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工夫,乃有益。”在事变当中练得的开悟,那才是站得住脚的!在静中出来的那点意境就好像一盆浑水,待久了,那杂质沉淀下去了,一摇晃,杂质又冒出来了。你静时的那点功夫好像是收敛,好像是把心给收住了,其实是沉溺在你的习气里面了,等于放纵了自己。所以要逆着来,阳明先生说,你要特别不想看书时你就去看书,你特别想动时你就硬坐下来;同样,你要特别想坐下来静静时,你就站起来动。否则,那就叫放逸、放纵、沉溺、不刻苦。

功夫不能离开本体单说,而本体肯定没有内外。分了内外以后,好像本体是内,功夫是外了,所以就失其本体了,这个功夫和本体不分内外,这叫“本体工夫”。很深刻,很艰难!阳明先生是非要建立一个本体不可,因为中国人其实不信什么本体不本体的。王阳明用良知当中国人的心本体,其功厥伟。将本体与功夫打成一片:本体就是功夫,功夫就是本体,这个功夫和本体不能分内外,把这个坚定了,人就有了定盘星了。



批注:

①惟濬。陈九川之字,参看第二〇一条,注二。


②事上磨炼。参看第一四七条,注一。


③洪都。今之江西南昌。


④于中。佐藤一斋云:“姓王,名未考。”日本注家从之,孙锵亦然。予一九六三年英译《传习录》亦从之。中田胜与柳町达也则谓,’于中姓王,名良胜’o但不详言。今查《阳明弟子传纂》卷二(页四十五)有《夏良胜传》。良胜,字子中,南城(江西)人。正德二年(一五〇八)进士。官吏部考功员外郎。已卯:一五一九)南巡诏下,良胜与陈九川连署进言,下诏狱。廷杖,除名。予敢谓于中乃子中之误。查《年谱》九川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侍阳明于南昌,与于中论内外之说。此于中必是与之连署进言之子中。《弟子传纂》闹页,《万潮》谓与舒芬、夏良胜、陈九川称江西四谏。舒芬即国裳,与九川、于中同论内外之说。可知九川与夏良胜往来甚密。故此于中必是子中,可无疑矣。


⑤国裳。即舒芬,字国裳,号梓溪(一四八四至一五二七),江西进贤人。正德丁一五一七)进士。与夏子中等谏南巡上怒,命跪门五日,杖三十,谪福建市舶副提举。后复官,又议大礼。上怒,杖如前。卒后谥文节。参看第二九七条,注九。以及参看《明儒学案》卷五十三,页十三下至十四上,及《明史》卷一七九。


⑥参见《答魏师说》:“若见得透彻,即体面事势中,莫非良知之妙用。除却体面事势之外,亦别无良知矣。岂得又为体面所局,事势所格?即已动于私意,非复良知之本然矣。今时同志中,虽皆知得良知无所不在 ,一涉酬应,便又将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事,此诚不可以不察也。”(《全书》卷六)


净心斋笔录

2023年9月5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