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微博上刷到#哈利波特主演将重聚庆祝20周年#的热搜,心里也跟着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激动。虽然暴露年龄,但不得不说《哈利·波特》真的承载了我们的青春。
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的时候,我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小学生。每周六下午的新概念英语课是一星期最开心的时候。
四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次下课后在结伴溜达回家的路上,都会光顾卖炸串阿婆的小摊,一边吃着热乎乎的炸串,一边兴奋地讨论着哈利波特的人物、剧情,会因为某一天阿婆多送了一串年糕而开心不已。
那时候蒋院零花钱多,他负责买书,看完后借给我们传阅,周六碰面就交换。我看书慢,还总是被催促。相比电影,我们都更喜欢原著,毕竟一百多分钟的电影实在无法完完全全还原魔法世界的所有细节。
我和方总受主角光环影响,站格兰芬多,华老板喜欢拉文克劳,偏偏蒋院特立独行粉斯莱特林,和我们唱对台戏。
他经常跟我们争论,说喜欢斯莱特林是因为喜欢斯内普教授,打赌斯内普是个好人,没想到还真被他一语言中。
年少的我们因为单纯而总是显得那么爱憎分明,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清晰的准则来界定好坏,所谓的好人和坏人,也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现在一闭上眼睛,眼前还是浮现出满满关于小时候的回忆,《哈利·波特》一路陪伴我们长大,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07年《哈利·波特》系列迎来了大结局,随着死亡圣器的出版发行,也宣告了我们挥手告别年少时光。
记得那时候我们刚高考完,中规中矩的蒋院和我去了省内的不同城市念大学;方总没在体制内读完高中就远赴英国求学,当时已在牛津深造;华老板天生放荡不羁,受够了传统教育束缚,毅然奔向土澳自由的天空。
当年流行校内网,一开始我们会常常在校内上发个照片冒个泡,几个人相互吹捧“国外的月亮格外圆”。
然而时差和地域问题,还是渐渐拉开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之后考研的考研,工作的工作,每个人都为各自的生活忙碌,最后就发展成了安静躺在彼此的微信通讯录里。谁偶尔发个朋友圈,互相点个赞。
16年的时候,方总在伦敦看了哈利波特舞台剧,坐在第一排的她激动的发圈一一@我们。四个人感慨万千,相约以后一定要一起去英国,她带我们去看看9又4分之3站台,看看对角巷,看看她生活过的牛津。
只不过回归生活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凑齐四个人的时间着实不易。计划就一次次搁置,直到疫情爆发。
这次,哈利波特三大主演二十年后再聚首的微博热搜唤醒了沉睡的记忆,也让我想起了三个曾经无话不说,如今散落天涯的好朋友。
时光荏苒,我们自儿时相识,至今居然已将近30年。如今,我们四个各自成家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
蒋院扛起救死扶伤的重任,成为肛肠科的一把好手;方总在伦敦投行界混的是小有成就,朋友圈里三不五时品红酒、学马术、参加意大利私人古堡婚礼,尽显高大上;华老板自己创业开了个小众茶叶店,日常生活就是种花带娃,好不惬意;我比较平平无奇,金融行业搬砖工一枚。
虽然这次三大主演得以重聚一堂,但电影中斯内普教授、邓布利多校长的扮演者却已离开了这个世界,重逢的感动中夹杂着逝去的遗憾。
不禁唏嘘,人生匆匆几十载,转瞬即逝,趁我们都还年轻,趁情怀尚未远去,且行且珍惜。待疫情过去,许自己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上孩子一起找寻向往的霍格沃茨,圆一个年少时未尽的魔法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