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是几个关键性选择的结果。”而岁月,也往往因奋斗与付出书写着难忘。
我是一名九十年代末的中师生,毕业后分配在县城一所百年老校任教,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到学科教研组长,再到学校的教导主任,不知不觉中已是21载。
长期工作于一所学校,固定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让我渐渐丧失工作激情,职业倦怠感也不断滋生。我曾经无数次叩问过自己:“我的人生,难道将就此定格在那隅四角的天地之中?”我的心中为此有过徘徊,也有过迷茫.......
2018年8月,我做出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选择,放弃了即将要评定中小学高级职称的机会,毅然来到了县城新建的一所学校任教。这所学校预计可容纳60个教学班,还将建有体育馆、游泳馆、地下停车场等现代化设施。更意味着我的生命中将融入更多新的元素,充满更多的可能性。
可是,随着2018年秋季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原计划的四栋教学楼,只有三栋楼即将投入使用,并且延期一周开学才可以使用,大门、校园、操场等,其他地方都是泥泞一片。74名教师的第一次例会,我们借用的是叶县教体局的会议室;为做好招生宣传工作,我们拿着宣传页,顶着烈日,走上了大街小巷;招生的场地,学校租借的是离校不远的私立幼儿园;老师的办公室是工程建设方的移动板房.......一千多学生的档案,我们搬着拉着辗转了一次又一次;泥泞的地面,我们赤脚冲刷;没膝的杂草,我们割除改造;教室内外的卫生,我们亲自打扫.......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只有风雨兼程!
走近大咖,走进名校
非常幸运,借力学校搭建的全国名校联盟这一平台,我有机会不断走出去,观望外面的世界,它不断开拓我的视野,更刺激了我的野蛮生长。
2018年12月6日,我第一次走出家门,来到南京,参加了名校联盟的第一次线下活动。这是我第一次来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宽阔的南京街道,清新的校园风貌、浓郁的文化氛围.......校长论坛中的即兴演说、师生舞台上的精彩展现,都让我瞠目结舌!
曾经以为,教育不过都是这般模样,原来如此,教育居然因地域、办学的理念的不同,而存在如此的差异性!我只不过是井底那只青蛙,只看到了头顶上那片小小的天空,怪不得古人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让我不得不笑自己曾经的愚!
2019年6月,为丰富学校课程设置,我跟随校领导再次走进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见到了语文教学的大咖——孙双金校长。孙双金校长,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中国十大好校长”称号,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和“12岁以前的语文”在全国广有影响。这一次,我们成功签约了《12岁以前的语文》研究项目,这注定,我们学校的孩子们自此小学六年也将与经典相伴,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也让我从心底里有了一种莫名的骄傲与成就感。
创编校本课程
《12岁以前的语文》的成功引入,丰富稳定了学校晨读课的内容,老师们课余时间不用再花大力气去网络上选取、整理每个学期的诵读内容。每每晨读时间,伴随着校园里朗朗的书声,开启了一天美好的生活。此项读本共十二册(每个学期一本),由浅入深,呈现梯度,这一编写特点,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也让经典诵读课程在学校得到了长期良性的运转。
这一发现,让我倍受启发。因为在曾经多年的写字教学中,都没有令人满意的写字教材,范字的书写往往是借助多本教材进行了全面挑选,选取了那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汉字去练写。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不同年级之间汉字练写的重复现象,还曾出现过练写过的汉字在新的年级重新教学的不良现象。精选、固定每个年级练写的内容,整合写字校本教材,这项工作迫在眉睫。
于是,我带领五位美术教师(美术教师同时教各班的写字课),全面开启了此项“工程”。
说它是工程,一点不夸张,单单说那一至六年级每册的内容,为避免重复,我们六个人多次在下班后集中在一起,逐一商议、调整,从而确定了一年级从“数字书写”、“拼音规范”再到基本笔画、独体字的练写内容,其他年级则从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再到各种构成复杂的汉字进行了选编。
练写内容的确定,让我们信心倍增。对汉字规范书写时的准确表述,则是整合教材时的又一关键,我们一边在黑板上用粉笔练写对比,一边尝试着如何用自己通俗的语言更好地去表达。寒冷的冬夜里,双手触摸那冰冷的键盘,敲打出一句句汉字。2018年的那个寒假,我们也是在这样不断地修改、练写中度过的.......
简单的校本教材,为我们的写字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历经一年多,每周一次的教师写字培训雷打不动,我们将六册教材上的内容全部领学完毕,我们的老师们不论任教哪个年级,都能规范书写上面的内容。这让学生的规范书写拥有极大的保障。
2020年,我们对前期教材中的书写知识进行了丰富与文本的精美编排,它看起来也更加的亮丽与规范。我们还以此经验为依托,开展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研究,带动出了《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体育——队列队形》、《中华传统节日》、《小学生剪纸教材》等一系列校本教材,极大丰富了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
人生第一堂网课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衍生出一个个新鲜名词,其中最响亮的一个——停课不停学,网课带给我的则是对学生、对课堂的深度思考。
本该鸟语花香、欢声笑语的校园,不得不继续沉浸它的冬梦中;本该欢蹦乱跳、迎着朝阳上学的孩子们,不得不蜗居在家里,从窗台眺望湛蓝的天空;本该在三尺讲台奋力耕耘的老师,不得不转战幕后,变身一个个主播,开启自己全新的教学模式。
空中课堂开播的第一天,全校大大小小班级群、钉钉群里,一片“躁动不安”,38个班级钉钉群因信息不断在手机屏幕轮回滚动,各种疑问、质疑、点赞信息看得我眼花缭乱,真可谓一“播”激起千层浪。透过手机窄窄的屏幕,我仿佛看到了家长的焦头烂额、老师的手忙脚乱,也看到了学生的兴奋茫然.......继而各大媒体,尤其微信公众号对教师、学生、家长的空中课堂开播第一天的情景进行了相关形象化的调侃,霎时身边更是“风云”四起:远程授课弊端种种、家里直播条件不足、授课效果不佳.....学校还有教师不断推送名师课堂、微课链接给我,言词中对学校的工作指向充满了质疑与不满。
其实,很想告诉他们:主播也不是好当的。我们可能曾经一度吐槽某些网红的形象、形为,殊不知能成为网红也不是容易的。人生在世,哪个角色好扮演?疫情当下,学校领导高瞻远瞩,早就做好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作为教务主任,为做好远程授课的准备,从大年初几(具体记不清了),我就奔波于学校开始制订计划、课程安排、空中课堂检查评价方案等。随着上级文件精神、学校领导的要求改了一遍又一遍,在删繁就简、精选优化中,我自己也记不清楚修改了多少次。参加上级组织的远程培训、对学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安排老师们线上做备课准备、下载app、注册、学习......委屈、烦躁、恼火一度占据了我的头脑:学校的尚美五步教学模式在上学期刚具雏形,渐被师生接受;小组合作学习,师生渐入佳境;小组评价,刚刚凝聚团队意识。现在又因疫情转战线上,开播第一天就如此出师不利、状况百出.......
冷静之下,我认真观看各班直播回放,查看群里家长的信息,聆听各教研组关于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建议:线上学习,学习情况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课堂教学不能以学定教;师生互动缺失,面对冷冰冰的屏幕,学生学习缺少激励性;疫情之下,如何让更多优质资源、平台为我师、我生所用?
线上教学犹如一面棱镜,给我提供了反思日常教学改革的最佳机会:在当前的疫情时期,如何利用学校老师们已有的课改体验优化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活动不能完全生搬于线上,必须另辟蹊径。通过对比网络教学和日常教学的异同,在认真分析反思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结论:要充分发挥网络本身具备的自主探究的空间优势,借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个人素养;团队作战,甄选资源,线上教学效益力求最大化;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巧设线下活动,以提高线上学习的趣味性;评价要及时,要注重与已有的线下小组评价相结合。
为避免照本宣科、“机灌”式教学现象的发生,体现以生为主的课堂。我们将线下的尚美课堂五步教学法:导——学——探——展——测,调整为线上教学五步流程:推送预习单、学习资源或链接(课前)——批改预习单,调整教案,以学定教(课前)——释疑解难,展示互动(课中)——拓展延伸,精讲点拨(课中)——梳理巩固(课中、课后),让教师在线授课有最基本的操作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自已的教学风格,因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查字典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七巧板拼搭赛、速算比赛活等在线活动提升线上学习参与度。变知识检查反馈为比赛参于式,让学生在参于中获得亲身体验,既对所学知识起到了及时的巩固与反馈,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线上学习的积极性,孩子们参于其中,乐此不疲。
……
网课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更激发了我对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思考!
专注课题研究与草根研究
三年来,我先后参与完成一项县级课题、三项市级课题,这改变了我曾经错误片面的认识——课题研究对于一线教师遥不可及。在一次次完整的研究中,激发了我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刚刚结项的这项课题,不仅成功结项,而且感觉意义非凡。
2020年3月,国家印发了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2020年6月叶县便借力已有的信息化技术优势率先行动,全面开展“三个课堂”的相关应用研究。如此新生事物,无可借鉴的成功模式,但这又是学校乃至我县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积极参与了县教研室规划的课题《名校网络课堂应用实践的研究》。
在教研室的组织下,我所在的学校联合我县四所农村学校,成立了叶县首个“1+X”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以实现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发展的目的。共同体成立当天,就登上了学习强国河南学习平台,这一发展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与认可。
利用名校网络平台,一年来,共同体已开展线下、线上活动共十六次,不仅在学校协同发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群体效应”,每个共同体学校都在活动共享中发现了新问题,理清了新思路,实现了“1+1>2”的办学效果,自己也在学校抱团成长中,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认识。
此项课题在今年6月已申请结题,看着近400页的研究成果,目睹名校网络课堂的不断丰富与变化,感受自已对名校网络课堂的一无所知到思考深入,这怎能不让人感到欣喜与幸福呢?
正是在课题研究中,我开始沉下心来查阅、阅读理论书籍;因为课题研究,让我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剖析审视;因为课题研究,让我走进创造的世界,用富有创新的语言表达我的观点与看法、方法与策略。
课题研究还让我开始动笔写作,表达自己的思考,记录稍纵即逝的灵感,这些都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新鲜与光亮。教育随笔、教学反思、教育案例、生活感悟,这些日常的草根研究又成为了我教育生活的“调节剂”,不断褪去我从教路上的职业倦怠。
“星光不问赶路人”,仅2020年,我就写下近三百篇文章,为我今后的专业研究积累了更多的材料和经验。更为欣喜的是,为此我还收获了相伴一生的友谊,初中语文教研员王秀红、信息技术教研员唐小枫、还有天业仁和的讲师吕艳阳……我们互相聆听彼此的故事,交流教育的智慧,感悟生活的情趣,在文字的共鸣中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无与伦比的快乐!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过去的三年,是我奋力奔跑的三年,过去的三年,有太多令我终生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过去的三年,也一次次刷新、提升着我的认知!
三年来,我还坚持奋战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完成了一至三年级的循环教学,身先士卒参加各项校本研修,教育叙事《流淌在时光里的感动》获全国李玉龙教育写作入围奖,在“新教育榜样”公众号发表;文章《遇见教练遇到爱》在上海火柴公益组织的公众号发表。目前个人号拥有400篇文章,40万字,用文字记录生命,用温情照亮他人已成为了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非常感恩,一路走来,所遇皆是师长、朋友,大家对我的包容、鼓励与帮助,让我不断邂逅了更好的自己。回望走过的一点一滴,莫的发现,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才是最美好、最难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