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

“大道至简,成就一个人的关键,不在于他得到过什么,而在于他放下过什么。”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整理自己。


1.整理情绪,舍抱怨

网上有个提问:“强大的人,都有什么特点?”

高赞回答是:“有脾气,但不乱发脾气;有情绪,但不情绪化。”

清朝期间,有一个人叫李达,靠种地卖菜为生。

他的妻子总是唉声叹气,吃饭的时候,埋怨家境贫苦,饭菜寡淡。

种田的时候,嫌弃风吹日晒,太过辛苦。

卖菜的时候,抱怨生意难做,顾客挑剔。

而且逢人就说:

“我的命真是太苦了,丈夫没什么本事,儿子也不听话。”

果不其然,他们家的菜总是卖不出去,生活很是贫苦。

后来,儿子当上了县令,也和母亲一样,喜欢责怪他人。

属下难忍其辱,一气之下杀死了他。

有句话说:“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也喜欢抱怨,一开始大家还挺同情她。

可后来听她不停地抱怨唠叨,就没有人再愿意理睬她了,甚至有点厌烦她。

作家三毛曾说过:偶尔抱怨一次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宣泄,也无不可,但习惯性地抱怨而不谋求改变,便是不聪明的人了。

正如心理学中的“投射效应”,说的就是所有的外在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和倒影。

当你开始抱怨的时候,你的世界就是一团灰色,你站在那个灰色的圈子中心,不停地向四周散发出怨气。

那些所讨厌的那些人和事,都是你自己的负能量吸引而来。

倪萍姥姥说:”人生下来就得受苦,别埋怨。埋怨也是苦,不埋怨也是苦。“

一个人真正的成长,是将痛苦默默吞进肚里,独自去消化一切。


2.整理圈子,舍烦恼

网上有人提问:“为什么交了很多朋友,却仍然感觉不到快乐?”

我想,周国平的这句话,是对它最好的回答:

“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利益或无聊。因为真正的友谊从来都不喧嚣。”

作家贾平凹曾在《敲门》中写道,他曾经很爱交朋友。

但凡有敲门声,他就去开门,甚至一边从书房跑出来,一边还高兴地喊着:来了来了!

可是当他开门后却发现,这些人来看他,根本就不是为了建立友谊,而是别有目的。

有的人请他去捧场,有的人请他画画,还有的人请他帮忙走后门。

于是,他只能没完没了地陪他们,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

后来,他决定没有预约的就坚决不开门。

如此,他才得以专心地读书和写作,而不必受太多外界的叨扰。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合群去参加不必要的饭局,酒局,热闹之后收获了什么呢,什么也没有。

还不如自己一个人独处来得实际,当自己足够强大,你要的自然会尾随而来。

人生,努力提升自己,永远比仰望别人有意义。


3.整理思想,舍杂念

我们许多人一生都背负着两个包袱:一个包袱装的是“昨天的烦恼”,一个包袱装的是“明天的忧虑”。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无法挽回的,人要是不把心胸敞开,那日子只有在每天的追悔中度过,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曾国藩曾说:“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意思是一切顺其自然,既不留恋过去,亦不担忧未来,专注于当下就好。

杨绛先生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必要求人人都要一样的成功。

人生本来就如同一场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也都有自己的精彩。

人生如此短暂,与其杞人忧天,不如活好当下的每一天,扮好自己的角色,这样到老时才不至于遗憾。

爱因斯坦说:

“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都是毫无价值的。”

人生真正宝贵、必要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

应该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4.整理房间,舍繁杂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我的生活一团糟,要怎么去改变?”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当你陷入苦恼,对眼前的生活一筹莫展时,就去打扫屋子,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开始改变。”

当一个人开始整理自己的房间,他换来的不只是居住的舒适,更多是内心的满足。

家是一个港湾,房间干净才能给生活以滋养,让自己更安心地勇往直前。


写到最后

《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里有句话:

“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生活好像很喜欢和我们开玩笑,我们越是太在意什么,什么就越容易得不到。

当我们不去抱怨、默默努力时,想要的东西却往往不期而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高级的断舍离,是整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