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慢慢长大(一)给孩子机会,让他独立去做事

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孩子虽然可以流利地背诵国学经典,却不会自己做饭、洗衣服,不懂得与人交往,更不会自主地做事情。更为糟糕的是,有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父母就无法生存,无法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和忽视,已给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报纸上曾报道:某个独生子女从小学习很好顺利的完成研究生学业,被保送到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家长高兴了,他自己却愁眉苦脸,害起了怕。因为他担心到了国外,没有父母的照顾,自己将怎样生活?结果得了“出国恐惧症”,最后不得放弃了出国,住进了医院。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位“不作为”的妈妈,孩子5岁上幼儿园中班时,就放手让孩子独自一人从家去三站远的幼儿园上学;7岁时就能独自乘10个小时的火车去看外地的爷爷和奶奶;并且从那开始每个假期都独自外出看爷爷奶奶或旅游。这对我们现在家长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可这位妈妈做到了,而且非常的成功,她的一句话可谓至理名言: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其中值得总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愿意为孩子提供种种尝试的机会,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却又被许多人忽视的道理——没有足够的尝试,也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养成生活好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大家的事情帮着做。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孩子的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她刚刚懂事能跟大人上街的时候,每次出去买东西我都会问她“能帮妈妈提些什么呀?”开始的时候她会以累或拿不动为借口偷懒,我会告诉她,妈妈拿这么多也很累,怎么办?思考一会儿的她会接过一件东西,慢慢地已养成了习惯:每次我们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她总会帮我分担一部分,有时候甚至是相当沉重的一部分,但她已认为那是她应该做的,从没抱怨过。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当然在实施之前,要提前铺垫,给孩子一个缓冲期。接受我的一位同事的建议,要进行一件重大的要求孩子独立的事情之前提前做好铺垫,时间可以提前到半年的时间。比如对于分床这件事情,在孩子上中班的时候,我们便提上了议程“你已经长成大宝宝了,打算什么时候自己一个人睡呀?”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来说,开始可能随口说一个时间,或许不合实际,但为了鼓励孩子可以先答应着。然后便创造时机一次次的旧事重提,等她给出一个合理的时间之后便确定下来,剩下时间便是等待和执行了。正是这种方法的实施,我们在大班的第一天成功的分了床,再没有反复过;从上学的第一天起自己梳头、穿衣服、叠被子、收拾书包都自己做,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得很好。(虽然开学第一周她基本上是顶着一头乱发去的,但我放下脸面忍着帮她重新梳头的冲动坚持了下来。)放学后的第一件事是把自己的袜子洗干净,晾好后吃完加餐便开始写作业。晚饭后按值日表收拾饭桌碗筷。

初次实行也经历了罢工、磨洋工的事情,但值日安排是全家讨论具体由她制定的,因此必须遵守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她的责任感,和信守诺言的良好品格。也有利于培养她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因此在学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她做不完是不会罢休的(经常是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大多时候我们大人因为饿的缘故先吃为快,她也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写完作业再吃饭)。我们新学期的目标已经达成一致:能刷碗、拖地、洗自己的衣服。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上学以后,许多学生都要在课余时间,在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50年前,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针对家长对孩子照料过度的现象说了这样一句话:“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当孩子还不能完全生活自理的时候,家长给予照料,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但做父母的应当明白,照料孩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孩子生活得舒适、幸福,更重要的是在照料过程中教孩子逐步学会处理,进而掌握自立的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慢慢长大(一)给孩子机会,让他独立去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