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的美好姿态》(二)

1.真的,有时帮助也是一种扼杀。

感悟:肖特,一直是清醒的肖特。即使已经翱游于云端,让我们仰望,他还是那样谦卑。面对自己已经很优的课,他总在回想细节,总在深深反思,当意识到自己有些急躁,有些沉醉于自己,对学生有“推波助澜”的问题出现时,静思醒悟。而我们,为了图省心,为了图结果,不经常替代学生的一切思维吗?“告诉”,在教育的词典里,很多时候不是个令人向往的词,而我们往往在执着的“告诉”。以为这才叫“掏心窝子”,以为这才叫“职责所在”。我们“告诉”得意气风发,得意洋洋,殊不知这才是对学生的“思维绑架”,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飞翔”的欲望,更缺失了“飞翔”的能力。不急,不急,等等,再等等,肖特就有这样的耐心和底气。一切,源于他的才华横溢。

2.当我们的智慧止于学校及书本之时,无限精彩的世界就被关在门外,布满试卷的就会是日渐萎靡与狭小的心灵世界。

语文教师要时刻有一种看得更远的目光,学生才能在你的视线中飞得更高。教育,原本就是期待超越与升华。

感悟:当我们教师自身的视野足够宽,境界足够高,目光足够远,才会把生活的一切融于语文,也才会有能力带领学生在文化里行走。试卷不是语文的唯一,分数不是语文的全部,有诗意有趣味有远方的课堂,才是学生记忆中的珍宝。时间愈久,芳香愈浓。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当我们有了“高瞻远瞩”的站位,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豪情,有了“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怀,语文就活了,学生就乐了。让学生对语文始终保持饥渴的状态,保持恒远的渴望,他们就会飞翔于云天,壮志凌云在胸间。

3.开而不放或放而不高,是因为我们想得不够深入,开放得不够广阔,把握得不够及时。

感悟:开放,是很多老师不敢想的课堂状态。尤其对于公开课。敢放,意味着有足够的智慧。做足了,吃透了,是前提。更前提的前提是“满腹诗书”。而我,不具备,且很不具备。还要有灵活机动的思维及言语表达,面对捉摸不透的学生,时时会有“旁逸斜出”的想法,如何“拉回”是技巧,更是能力。放得开,还得收得拢,实在是“难于上青天”的驾驭能力。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扬有抑,才算真本事。而我们怕啊,怕得很啊,因为底气不足,所以不敢放手。紧紧拴牢,才万无一失。只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更令人悲哀。敢于尝试,勇于创新,根植于强大的自身。肖特,无疑,做到了。

——《其实我们可以飞得更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教育的美好姿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