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淞沪会战:时间:1937.8.13

          意义: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加了信心

关键词:四行仓库 谢晋元

说实话,看完《八佰》之后感觉挺惭愧的,因为在看电影之前,我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只有上述这些,而我了解它们的原因是,历史书上要背的知识点,会考到。学这段时期的历史的时候,四行仓库战役和谢晋元在我的概念里只是一个做选择题的关键词。

也有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不好,但至少我看完,记住了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在守护着的意义。记住了“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句话背后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血肉之躯为了守卫这片土地而殉国的悲壮,他们不是关键词,但值得被永远铭记。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先说说电影看完印象最深刻也是哭的最惨的地方,就是裹着手榴弹排着队报名字跳楼的时候。日本兵顶着钢板在楼底下埋炸药,一旦爆炸整栋楼所有的人都将被掩埋,而直接往下扔手榴弹则会被钢板弹开。情急之下,郑凯饰演的陈树生在身上捆住炸弹纵身跃下,只留下一张写着“舍生取义,儿所愿也”的布条留给自己的母亲。接着一个个的士兵排队报下自己的名字从窗口跳下…仓库守住了。查了资料知道原型陈树生当时只有21岁,差不多的年纪,又有多少人有这种纵身而下的勇气?

电影并没有拍战争中高层的表现,选取的基本是仓库内的普通小人物的抉择以及转变。欧豪饰演的端午,从一开始见证了叔叔的死,想带着弟弟逃跑,到逃跑途中发现偷袭报信,最后拿起枪来到天台守旗阵亡。张俊一饰演的小湖北,只是一个13岁的孩子,最后没有从桥上撤退到租界,而是留下断后。姜武饰演的老铁,唤醒了身上的尊严与血性,从不敢拿枪到最后唱着长坂坡挥着大刀在天台守旗…这些人原先都不是士兵,都是普通的百姓,但最后时刻都站了出来,在听到姚晨饰演的何香凝说了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时,忍了好久再次泪崩。除了人物,片中出现了几次的白马,它本并非战马,从最开始受惊四处逃窜,到最后也作为谢晋元和日军军官会谈的坐骑,完成了它的转变。而张译饰演的老算盘,我以为他最后也会选择留下,但是电影结束他逃回了租界里保全了性命。电影里他说,家里人给他娶了个老婆,他还没见到过。总有人要留下的,他拿不了枪为什么不能让他走。我觉得这个给人物还挺矛盾的,但他的身上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的一面。一方面,总有人要留下牺牲的,就是这种普遍的懦弱心理,导致当时国军节节败退。但另一方面,老算盘只是个文员,只是想活命,在那个年代都是错误,都是成为让他愧疚一辈子的记忆。和平盛世,弥足珍贵。

仓库里人性挣扎,血性苏醒。而仓库外的租界,也同样如此。电影开始的时候,苏州河两岸,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影片开始简单描绘了一下河南岸的众生相,租界里霓虹灯牌的耀眼照亮了纸醉金迷,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里是安全的就好,对面,与我何干? 日军扬言三小时攻破四行仓库,守军的坚持在租界里只是一场赌注。而当亲眼目睹这场战役的惨烈,就像谢晋元所坚定认为的,这场战役不是一场给西方的表演,它可以告诉国人,还有人在坚持,群众需要唤醒,群众正在被唤醒:青年学生游河来到仓库举枪战斗,赌场小弟用生命将电话线送到仓库,流淌着一半中国血液的歌女、拿望远镜观望的教授,以及无数个普普通通的百姓,纷纷为对岸的英雄们自愿捐赠出物资。“今天唱长坂坡”,位卑未敢忘忧国,戏子们改了场目,为英雄们唱最后的赞歌。

电影临近尾声,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下达高层决议,因为布鲁塞尔会议并没有争取到国际援助,决定让这些镇守的人撤进租界内。特派员对谢晋元说“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这个地方我比较认同杜淳饰演的谢晋元说的,这场战役可以唤醒那些群众的家国意识。引用一个up主所说的一句话“难道政治立场的斗争是比保家卫国、共御外辱的精神更重要的吗?”在看电影之前我也在网上看了一些评论,觉得这部电影不符合历史之类的,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是四行仓库战役本身,它的意义更在于能够让后世的年轻人感受到战争的硝烟,时刻提醒自己居安思危,尤其是在现在的国际形势下,更能提升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看完电影突然想起来高三上历史课,历史老师在讲题目的时候讲过一句,同学们不要以为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的军队好像没有任何作用,但实际上共产党主要活动在敌后,正面战场上主要是国民党在打。不谈其他,就像结束时看到的演员表上备注按照出场顺序排列,戏里没有番位,戏外没有主角配角,保家卫国的战场上,每一个角色都是平等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