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糕”背后的教育模式

  现在许多家长投身于自己孩子的小学辅导中,而最近,一道有争议的二年级题目引起了家长热议。

原题如下:

  爸爸拿起面前的糕,说:“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的眼前。”

  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爸爸,这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问:爸爸讲这段话,是为了告诉孩子:

A.米糕很难做

B.要珍惜劳动成果

C.要很多人才能做出米糕


  我初看这道题,正如大多数家长认为的那样,毫不犹豫得选择了B。太熟悉了,这个答案绝对是最有“正能量”的一个答案。但出乎家长们的意料,在网上查询过答案,并经过老师确认后,答案确确实实是选择C,这意外的结果让很多家长大跌眼界。

  由“千人糕”名字的来历讲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做成千人糕,需要许许多多的人来共同完成,缺少哪个环节,千人糕都到不了我们的口中,明白需要共同合作才行的道理。这就是这篇文章在老师讲解下表达出的意思。


  为什么我们会选择B呢,因为我们之前接受的教育都是B模式的。我们听到小明在马路边捡起一块钱交给警察叔叔,我们就会本能地去赞扬他拾金不昧的精神。听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去赞扬农民伯伯的勤耕细作,而是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所以到了这道“千人糕”的题我们就会直截了当地认为是要表达珍惜粮食的内涵。

  我们接受的教育,深处的环境,似乎都是由老师“制定”的。有意识的引领我们往主流价值观,正能量方面思考。以至于在我们的思维中已经形成了这种几乎固定的思维模式。而随着新课标的修改,教育模式出现了改变,所以随着接受的教育方式,时代环境的改变,教育又将新一代人引领到另一种不同的理解上去。故而发生了“千人糕”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碰撞。

  这个题目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去看,都有道理,都不能算错。这是一道主观开放的题目,而讲它作为一道选择题,无疑是教育者将自己的思维模式通过教育和考试取代被教育者思维的过程。语文本就是一个思维开放的学科,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现在许多的题目有了所谓的“参考答案”,这人为规定的答案将许多孩子开阔的思维局限在小小的参考答案里。

  这种教育模式必定是应试的,有问题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答案可以选B也可以选C,现代教育应该更加人性化,考虑新时代学生因为年龄、时代的变化,答案应更加符合实际,答案选C,但选B也不应该被否定,不要让固定的答案限制了孩子的思维。


高一一班    房梓炀  32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人糕”背后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