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十三章 公与私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十三章 公与私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上一章韩非子指出君主察尊之处皆为虚处,国家想富强,是不可能的。韩非子的这一观点,从侧面说明君主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与核心作用。中国人自古感叹“群龙无首”的无奈,更推崇“马首是瞻”的领导理念。历史越悠久,经历的苦难就越多,也就越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在战乱年代,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人能团结并带领大家奋勇抗争,尽快结束战乱,恢复和平生活。这就是历史赋予领导者的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

君主作为一国之君,是国家的代表,是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的代表,其思想与行为决定了国家的发展走势。在韩非子看来,君主求真务实,则社会稳健前行,社会财富与国力会稳步增强;君主图名务虚,则社会浮华燥动,社会财富与国力自然逐渐衰退。令韩非子痛心的是今天的君主明察与推崇的都是虚无的东西,自然不会制定出务实可行的富国政策,比如“耕战”政策,反而会制定既不切实际又浮华虚空的政策,最终坐吃山空,国破人亡。

韩非子的法家理论最为重要的原则,一是实事求是,二是与时俱进,三是为公利民。韩非子举了孔子、墨子、曾参、史鲍例子来说明不管是学说思想,还是个人修为,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与时代合拍,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就不能切实的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思想与修为是不能为国家带来任何好处的,甚至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孔子、墨子在百家争鸣时期,有“非儒即墨”的美称,但他们所提倡的“仁爱治国”显然已经无法达到时代的要求,春秋战国虽是思想迸发的辉煌时代,但也是战乱不断的动荡时代,社会与民众强烈渴望有一种思想与一个人来结束混战,法家的依法治国与中央集权制思想正好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再加上秦国的实践一统天下,更加证明了法家思想在“治国平天下”中的作用。

韩非子讲完了君主察尊的重要性后,开始讲公利与私利。他认为“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意思是:个人有私利,君主有公利。君主代表的是国家与民众的利益。我们在前文中提过,自古中国的历代统治者所代表的是全体国民的利益,这一点不管实际情况如何,但从国学的角度讲是没有问题的。历史也证明,凡是代表一部分人利益的统治者最终都消亡了,因为有利益之争,就不会团结有斗争。关于公私之论,我们曾经讨论过很多,总之,公利是我们这个民族与国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何为“私”,韩非子认为“不作而养足,不仕而名显,此私便也。”意思是:不耕作而给养充足,不做官而声名显赫,这是私利。不从事集体劳动创造社会财富而获得充足给养,这是私利,也就是不劳而获,不在国家行政体系内为官任职为国理政为民办事却声名显赫,这是私利。一切侵占集体(社会)与个人利益的,就是私。

何为“公”,韩非子认为“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意思是:废除私学而彰明法度,堵塞私利而一概按功行赏,这是公利。公利的基础是公平公正,如何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呢,最直接又能服众的办法就是依法办事,不论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在法规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你出身高贵就有权超越法规。这一点,远超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正是有了这一点,中国历史总是朝着“天下为公”的方向前进。关于“息文学”我们有过专论,废除私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家的正统思想统一民众的心志,凝聚力量,而不被私学所左右。

【匹夫有私便,人主有公利。不作而养足,不仕而名显,此私便也;息文学而明法度,塞私便而一功劳,此公利也。】

公私之分,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也是东方文明战胜西方文明的根本原因。总归,人类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处在同一个生存环境中,本质是一体,东方文化强调集体思想与公共利益,在人类生死存亡之时,只有集体主义可以拯救人类,而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只会自顾自己,根本没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与胸怀。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八说》 第十三章 公与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