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仕庆《给教师的建议》第7篇读后感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

      对于作为教师的我们,对于题目的这句话是非常熟悉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只把学习知识当作目的,只要学生能记住,无论是理解记忆,还是硬记硬背,似乎都是有作用的,都收到一定的效果,而没有把知识当作学习的手段。这是我们在教学中的最大误区。读了这篇课文,我要努力走出教学误区,去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工作。

      “我千真万确地深信,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在他们那里常变成了不能话动的‘货物’,积累知识好像就是为了‘储备’,而不能‘进入周转’,知识没有加以运用。”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已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老师讲解并举例进行教学,但学生的思维不能拓宽,只能停留在老师的例子上,教学总是收不到效果。原来是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漓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一件讨厌的、令人苦恼的事,最好能够尽快地摆脱它。

      “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向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苏霍姆林斯基例举了一个精彩的教学案例,领着学生到秋天的果园里。教师面对这美好的秋天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解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怎样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李……儿童当场就产生关于周围自然界伽惊人的细腻而鲜明的思想。他们说“一群白天鹅渐渐在蔚蓝色的天空里消失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案例后,有一些触动,也有一些想法,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做到陶老的“知行合一”,我们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这学期给一年级上课时,讲到拟人句,告诉学生拟人句就是给予动物和植物人的动作和思想,并举例给学生讲解,讲完之后只有少数学生能举一些例子,大多数学生并不能领会。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想我应该这样做:让学生先在教室里找一些可以用拟人句表达的事物,比如桌子对小朋友用笔划了,如果你是桌子,你会怎么说?扫把被小朋友折断,如果你是扫把你会怎么说?我们的教室脏了,你是教室,你会怎么说?图书角的图书被弄乱了,图书会怎么说……然后再把学生带到校园,看到我们校园的的小树小草小树在动、红旗迎风招、蓝天白云和天空的小鸟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怎样表达,这样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也引领他们用创造性思维来学习。我想这栏对学生理解知识会更有帮助一些。我们以后尽可能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家又牢固地掌握好知识。

    “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不要让知识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而要使它们在学生的劳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话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仔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不可能设想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绪的、审美的发展。”这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反复实验给教师提出的建议,在提出建议的同时,也给我们应对的方法。在低年级时儿童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词,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作者帮我们找到教学中的困惑,又给出建议,最后帮我们找出建议中的解决方法,又举实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去进行,真可谓是用心良苦。我们只有敞开心扉接纳来自作者的真心,认真去实践,希望我们的教学能从点滴进步中得到改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浦仕庆《给教师的建议》第7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