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读书分享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先看完了电视剧。整部剧情节一气呵成,节奏紧凑,让人直呼过瘾。整部书以大明王朝嘉靖帝时期最后五年的生动描述,及扳倒严氏父子及其党羽为明线,臣与君的斗争为暗线,展开了一副波谲云诡的历史画卷。

我其实是一个不算特别爱读史的人,而这部剧、这本书吸引我的原因,大概便是在于其中蕴含了广袤而深沉的政治哲学,以及一些我成年之后才悟出的处世道理。

本剧大致的脉络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改稻为桑政治事件

第二部分:严党倒台

第三部分:皇帝嘉靖与直臣海瑞

第三部分我在网上摘取了一段情节概述,大家可以听听:

“年底了,户部发不出工资,群臣没钱过年,来到西苑门前抗议,陈洪在皇帝的默许下指挥卫兵毒打百官。京郊受灾,饿殍遍野,海瑞为了救灾到处奔忙,大年初五病倒,海瑞好友王用汲和李时珍前去探病。海瑞支走王用汲,“批龙鳞”直言天下第一事,一道《治安疏》毫不留情地戳破了明朝的弊病,让嘉靖再也没有办法自我陶醉。皇帝震怒,怀疑海瑞是由裕王、徐阶、吕芳串通一气逼宫,龙颜大怒,嘉靖微服私访,亲自提审海瑞,一场辩论,加重了嘉靖的病情,也刺伤了海瑞的精神。老中青三代帝王共同提审海瑞,嘉靖和海瑞之间展开了一场惊世骇俗的辩论。嘉靖病危,教导裕王任用徐阶高拱张居正,临死前赦免海瑞。全剧终。”

可以说,整部剧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嘉靖与海瑞的对手戏,可以说把原著演绎的出神入化。嘉靖帝崇尚道教,整部剧的框架结构也与太极两仪不谋而合。嘉靖为阴,站在权力的顶端,而海瑞为阳,则站在民生的底端。但反过来说,海瑞至忠至孝,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而嘉靖集权力私欲于一身,却站在了历史的最低点。

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最后两集的辩论,这个桥段给我最大的感受,恰如剧中台词:人心似水。不论是站在现代的角度去看历史,还是说畅想自己也处在当时的历史漩涡中,我都无法单纯的去评判剧中每一个角色谁是善,谁是恶。为什么?水无所谓善恶。善者恶用之则为恶,恶者善用之则为善。这其实与我们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

而我其实想重点阐述的一个点就是:不论善恶,常三省吾身。剧中嘉靖帝说:古谚云‘圣人出,黄河清’,可黄河什么时候清过?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能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这个海瑞不懂这个道理,在奏疏里劝朕只能用长江而非黄河,朕岂可乎?反之,黄河一旦泛滥,朕便治理,这就是朕为什么罢严嵩杀严世蕃等人的道理;再反之,长江一旦泛滥,朕也要治理,这便是朕为什么要罢黜杨廷和、夏言,杀杨继盛、沈链等人的道理。比方这个海瑞,自以为清流,将君父比作为山,水却淹没了山头,这便是泛滥。

什么意思?在嘉靖帝的世界里,没有忠奸善恶,只有君臣民的均衡之道。这整段台词非常精妙,你会发现,不论你作为旁人是否认可这个观点,编剧都没有刻意为嘉靖帝辩白或是去引导观众做善恶联想,这句台词只是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了它在当时历史情境下,嘉靖作为封建帝王这个角色,他思维的局限性。那是不是我们就要标榜自身学习海瑞了呢?也不然,海瑞也是一个悲剧人物,因为他困在忠孝的囚牢里。为人臣尽忠之不易,他被皇帝扣上了一个“无父无君,弃国弃家”的大帽子,为人子尽孝之艰难,海家无后,他母亲不认他这个孝子。

而我的理解,皇帝嘉靖与直臣海瑞其实都是凡人,而凡人皆有思维的局限性,所以好学的智者,一生该求思辨。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议是学习与成长的原因。其实这个道理引申到职场中,我想跟大家说一个大家也许都听过但没在意过的话: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的脑袋天生是有惰性的,但是大道至简:凡事不要简单的做,学习也一定不要泛泛的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新堂只是一个平台,无所谓好与不好。只是跟千千万万相似的民企一样,你会发现,你在知新堂遇到的问题,你跳槽到其他公司,还是会遇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一个公司里敲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跟频繁跳槽自宇不凡的人,其实没有区别,就跟剧中嘉靖帝和海瑞一样,他们都看不到自己局限的那一面。修自身,常思辨,以开放的态度找自己的不足,再努力追求自己的价值,才是我们小伙伴该走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王朝1566》读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