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助力职场2 如何高效阅读书?推荐RIA方法

什么是RIA方法

RIA方法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一个知识内化为能力的理论,旨在帮助学习者将信息加工为个人的能力。具体方法论如下所示。

R(Reading)=阅读

I(引导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激活经验+促动参与+催化应用

A(拆为己用)=体验+反思

首先,学习者阅读一段文章,或者一个观点。这个动作为Reading,阅读。

其次,理会文章后,用自己的话有逻辑性、详细阐述观点。这个为Interpretation,理解。

最后,拆为已用。一方面将I部分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不足或者亮点;另一方面,制定行动计划。此部分为Appropriation,应用。

步入职场,详细会遇到各种职业培训,公司往往高薪聘请专业讲师进行培训,大多数的培训者确实可以从培训中更好的理解知识。我们细化分析下培训和读书的区别。

对于核心知识,书本和培训内容都是类似的,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书本以静态文字表达,培训则是通过讲师口述+PPT形式。但是为什么培训效果好呢?利用这样的一个等式。培训=核心知识表达+X=图书+X;培训相比图书阅读,多了一个X;回顾自己参加的培训,应该都能记起,培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往往是通过案例+个人分享+分组练习的方式,引导学员。因此,培训中的X就是I(讲师拆解)+A(个人经验分享+现场演练)。整个培训,可以理解为一场RIA的方法模型。

RIA方法的价值

RIA方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为我们如何将阅读的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提供一个理论模型。当然,此类的方法模型肯定还有其他的。依据该方法模型,我们可以更好的根据个人经验理解知识,并且将知识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成人学习的目的。RIA方法也不局限于读书,也可以适用互联网移动碎片阅读,讲座培训等,核心在于知识加工内化,至于知识来源则是多样的,不拘泥形式。

理解RIA的模型,也就理解了为啥看了那么多干货文章,也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因为干货文章仅仅是作者的干货,不是读者的。读者没有学习到作者是如何提炼出干货的,对于一个基本的致用干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干货,都有自己的提炼过程。RIA方法就是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提炼干货过程。因此,一本书的精华,往往不是那些所谓的干货,而是阐述这些干货怎么来的过程。

怎么用RIA方法?

《这样读书就够了》给出了2种RIA的使用方法,一种是现场参加拆书帮的活动,由拆书家引导;一种是使用便签法学习。作为普通学习者,我还是深入吃透便签法吧。

简单阐述使用便签法,就是针对每个知识点,写3张标签。

RIA便签方法

步骤:

1)快速阅读,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自己是否有用,有用则放慢速度细读。

2)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单阐述知识点,或者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要求书写完整、简洁、有逻辑。

3)拿一张A1便签,写下于I便签对应的个人经历或者看法,要求详细,尽可能有时间地点等信息。

4)针对实际问题,在A2便签上写下行动计划,要求SMART(有目标,可衡量,可达成,有结果,有时间)化。

5)在有便签的书页边缘,贴一张指示便签,提醒自己这一页有便签。

6)读完全书后或将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全部读完后,将所有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落实行动。将I和A1标签整理为个人的知识体系。

RIA方法的适用边界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该方法使用于致用类图书拆解学习,对于兴趣类和专业知识类读书,并不是很适用。RIA有着自己的适用边界。(适用边界这词很关键,后面会专门详细介绍)

这是因为,对于科学理论性的知识,我们应用并不需要知道怎么来的,跟我们的实际有什么关联,例如:万有引力理论,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牛顿是怎么从被一个苹果砸了而研究出万有引力的过程,我们只需在物理学研究中直接应用即可。而对于致用类的知识,这类知识一般是人为行为认知总结,是个人经验的积累和理论升华。这些认知的理解会因人而异。这样的差异化,就需要读者切实领会并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我们常常感叹没有听某位长者的建议,后悔过去的某些决定,这于个人的经验认知都有关系。 再插一句,这里将书分为三类:致用类,兴趣类,知识类。致用类一般作为解决个人生活实际问题的书籍,例如打造逻辑思维,时间管理,团队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职场习惯等。兴趣类则是介绍一些个人兴趣的书籍,知识类则是以介绍专业理论知识为目的的书籍。

后面一篇文章,自己举个例子实战RIA方法。

再给自己留一个问题:那么对于知识类书籍,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并掌握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构建个人知识体系助力职场2 如何高效阅读书?推荐RIA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