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

      百年维新是指日本明治维新,百日维新是指中国的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是历史定论。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比较。常言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但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比较,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找到差别。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而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里面的根本逻辑在于,历史不管是辉煌的还是屈辱的,不管是敌人的还是自己的,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过去学习海军史,就思考过近代中日维新之不同,想写点东西。近期通过读《日本明治维新》、《洋务运动》、《幕末军事崛起之路》等书,也想写点东西。虽然过去了三年,但真正提笔,仍然是困难重重,深感自己底子太薄!虽不能至,勉力为之。

      一、 中日被迫打开国门势所必趋

      中日维新都是在西方入侵,民族危机严重的背景下开展的。西方入侵不是偶然的,是中日两国一直以来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必须付出的代价。

      中国在15世纪以前,基本上是世界的中心。他创造了辉煌的政治、经济、文化。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一直是小学生,只有仰望和学习的份。这种状态在明朝明成祖朱棣时期(1402-1424在位)基本达到顶峰。随后开始走下坡路。但中国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无法认识到这一点。

      因为这之后不久,世界进入了新航路开辟时代。1482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发现了沿大西洋绕过非洲通往东方的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建立了旧大陆(欧洲、非洲)和新大陆(美洲)的联系;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欧洲人第一次找到了从海上到达传说中的东方的航线;1519-1522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是一个整体,这些被称为地理大发现。从此,世界各地不再互相孤立和隔离,而是日益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

      欧洲人借助新航路的开辟,大力发展海外贸易,并利用武力不断建立殖民地,赢得了巨大的利益!从15世纪到19世纪400年间,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崛起,成为世界性的大国。他们凭借强大的海军横行全球,在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均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到19世纪初,英国成为世界的霸主。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成为海上强国之一。1652年-1674年,打败荷兰,成为海上霸主。从1689年到1805年,英国又与法国断断续续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以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欧洲霸权,到1805年,英国在特拉法尔加海战打败法国后,其世界霸主地位便无可动摇,号称“日不落帝国”。

      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1793年遣团出使中国,提出互派使节、开放通商、设立洋行等要求,却被当时清朝的乾隆皇帝(1711-1799)全盘否定。在英国,“只有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的论调甚嚣尘上。战争实一触即发,只差一个导火索罢。1839年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便历史地成为了导火索。

      1840年英国打到门口啦,中国人甚至不知道敌人来自何方。只知道他们红头发蓝眼睛,来自异邦,便称为红毛番。只想当然的以为:唐唐天朝又多一个进贡的番邦而已。1853年美国人佩里登陆日本,要求开国通商,其状态与当时的清政府如出一辙。

      此时,回望明成祖,已经差不多有420多年了。这420年之间,西方日新月异,东方仍然以我为中心,老子天下第一。420年跟不上历史发展的步伐,其思想、制度、科技等等,已经严重落后西方。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谁跟不上步伐,必将被无情碾压。强大起来的西方各国,国家利益不断拓展,所到之处,顺之则变成殖民地;逆之则打出殖民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 面对入侵的“战”“和”抉择

      敌人来了,如何应对?无非两种策略:一是战,二是和。中国选择战;日本选择和。这种不同,有着深刻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中国是大一统国家,实行君主制,君主世袭,大权独揽,中央集权,地方服从中央,地方没有武装力量。决策在中国是皇帝在权衡各种利弊、综合各种力量观点后,个人的决定。当时清朝的道光皇帝起先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坚决禁烟。等到英军攻占浙江定海,然后以惊人的速度抵达天津大沽口时,道光皇帝又认为威胁巨大。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中国战则全民皆战,和则全民皆和,上下一盘棋。

      日本也是统一的国家,实行君主幕府制,君主世袭,无职无权,幕府将军行政,各藩分封管理,各藩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幕府与各藩,本质都是大名(大名是各藩的首领)只是官位高点,领地大点而已。这样的体制,各藩虽然服从幕府,但一些强藩是要分享幕府权力的,甚至对抗幕府的。日本的决策,是幕府、天皇、强藩之间的妥协融合后的决定。据《日本明治维新》描述,当时幕府首席官阿部正弘是组织了大讨论的,从开国与锁国两种对立观点,讨论到开国、锁国与攘夷三种观点,根本没有结果。

      但幕府很清楚,自己千年以来的师傅都不敌洋人,鸦片战争中被打的落花流水,日本能打吗?所以1853年美国人来,日本人使用拖延战术,说要讨论研究,相约一年后给结果。1854年美国人如约而至,于是在和平的气氛中,日本开国了,签订了《神奈川条约》。

      中国一败于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二败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之后基本是不打自动求和。极端的话,就是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君主制下,皇帝说不战,谁人敢战?拿什么去战?

      日本在1854年美国黑船开国,没有经过战争,幕府直接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条约》条约。但到了1863年,日本的长州藩与美国、法国却又发生过战争;萨摩藩又与英国发生过战争,重伤英军一艘舰,轻伤三艘,阵亡13人,受伤50余人,真正打的叫“两败俱伤”。比起东边的老师“落花流水”强多了!幕府制下,各藩国有军队,幕府不下令,他们也可以战!

      三、 摆脱危局的思考和实践

      虽然面对西方列强,中国是战后求和,日本是和后还战,但中日两国都通过战争见识了西方列强的厉害!用李鸿章的话说,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面对如此变局,如此强敌,该如何摆脱呢?中日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一) 中国的洋务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严重。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如火如荼席卷大江南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无奈开放通商口岸,赔款,甚至割地,允许民事、刑事治外法权等。为摆脱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要思想: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列强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国力,等获得均等或更强的实力,再去制服西方列强。学习过程中,要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学)为主体,以西方国家先进科学技术为手段,图强求富。

      1861年1月20日,清朝咸丰皇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下设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海防五股。总理衙门不仅管辖与西方各国的外交事务,更重要的是赋予各股重大职责,尤其是海防股,要主办南北洋海防,包括长江水师、北洋海军、沿海炮台、船厂以及购置轮船、枪械、制造机器和置办电线、铁路、矿物等事(摘自王立新编著的《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可以说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总理衙门中,奕䜣、桂良、文祥三人为大臣,其中奕訢和文祥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沈葆桢、刘坤一、张謇等。

在当时办洋务,可真是不简单!所有事情都是开创性的,以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为例,创办之初面临缺钱、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的困境。李鸿章让盛宣怀拟定章程,提出官督商办的企业制度,这就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规范意义上的公司章程。从轮船,到造船业、采矿业、纺织业、保险业等等,出现了许多“中国第一”。李鸿章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中办实事最多的人。他购船、造船、筑炮台,修铁路,开织布局、电报局、煤矿等等。据统计,他主办的洋务中有500多个中国第一,200多个亚洲第一。洋务运动主观上图强、求富,抵御外辱,客观上为中国近现代电力、电讯、邮政、金融、外贸、铁路、航运、冶金、造船、教育、翻译、出版、海军、兵器等多项事业奠定了基础,也取得了令人称道的业绩。1888年北洋海军的成军,是洋务运动最高成果体现。

      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北洋海军的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二) 日本的倒幕运动

      1894年甲午海战中国的对手,正是日本。但日本在1860年前后内忧外患一点不比当时的中国逊色。为摆脱内忧外患,各派政治力量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身体力行。最终选择走上倒幕的道路。

      当时各派的政治主张主要有三种:一是公武合体,公,指公家,为天皇服务;武,指武士,为幕府或强藩服务。公武合体主张开国进取、借助皇权、幕政改革,是当权派幕府能接受的最大程度的变革。二是尊王攘夷,不满幕府的强藩,在尊王的旗帜下,参与幕政改革,并提出废约、闭港、驱逐外国人的主张。三是倒幕,直接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新政府。

      公武合体与尊王攘夷都是在不改变幕府统治的大框架下改革,但他们本身也是矛盾和对立。至少在开国与锁国上是根本对立的。倒幕则是根本推翻幕府统治,更是水火不容。日本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当时存在多支政治力量,主要是:幕府,天皇,长州藩、萨摩藩、土佐藩等强藩。幕府处于控制地位,天皇和各强藩受制于幕府。幕府只可能倾向公武合体;天皇和各强藩,本来受制于幕府,三种主张都可以接受,要看时机和形势采取不同的主张。但不管推行每一种主张,都将伴随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因此,幕府末期敌友难辨、乱象丛生、腥风血雨。

1861年5月长州藩主张公武合体,开国进取;1862年,长州藩就变成尊王攘夷。策划在天皇出巡时,胁迫天皇发布诏书,命令幕府实施攘夷。1863年不满被长州藩控制的孝明天皇,与会津藩、萨摩藩联手发动政变,长州藩被赶出京城,史称“八一八政变”。

      “八一八政变”之后的长州藩处境艰难。先是6月的“池田屋事变”吉田稔磨等7名重要攘夷志士死亡,接着是7月的“禁门之变”被萨摩、会津两藩给打败。8月,幕府开始了第一次征长战争,更有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兵临下关!长州藩对幕府屈服,藩政易主,攘夷志士被迫逃亡。但在12月,高杉晋作率84死士在功山寺起义,竟连战连胜,重掌藩政。

      劫后奋起的长州藩,1865年政治主张变了,既不尊王,也不攘夷,而是武装倒幕。于是,引来1866年幕府的第二次征长战争。但第二次征长战争之前,已经由坂本龙马牵线促成了萨摩、长州的结盟。萨摩藩从征讨力量,变成了长州藩的同盟军,不但不进攻,反而在背后提供大量武器。两大强藩的联合,最终促使幕府撤军,第二次征长战争失败,幕府权威一落千丈。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迫于形势,第十五代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但与此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妄图卷土重来。为彻底推翻幕府,萨摩藩提出王政复古。所谓王政复古,就是由天皇亲政,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奉还大政”,还要废除幕府,废除摄政官,重新设立组织机构。1868年发布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实际上,也标志着明治新政府的成立。

      幕府当然不能善罢甘休!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随即新政府军与幕府军展开决战,战役以新政府军的全胜告终。

      从1858年到1868年,是日本历史上风云变幻的10年。各种政治力量互相争斗,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血雨腥风中诞生的明治新政府,标志着倒幕运动的成功。

      四、 维新的不同结局和影响

    (一) 中国的百日维新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为摆脱内忧外患,积极开展洋务运动。清政府实行“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的方针,力图“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事”,利用暂时和缓的国际环境加强抵御外辱的力量。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立起了初步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也建立了一支比较强大的海军舰队,似乎卓有成效。但1894年中日甲午一战,中国完败,彻底粉碎了清政府的自大与傲慢!年轻的光绪皇帝意识到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

      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逃亡,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维新变法失败。

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没有一支可以依靠的军事力量。领导变法的只有光绪皇帝和一些维新志士,而光绪皇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掌握权力,军权更不在皇帝手里。变法仅仅有明君贤臣是不够的,保驾护航力量是必须有的!

至于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不说也罢,因为戊戌政变,这些改革的措施,其实还是一纸空文。至于产生的影响,至多也就是那103天中,激起了当时人们的兴奋、恐慌等情绪,其他我觉得谈不上。

      至于维新变法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很大的,主要体现在:它通过事实证明了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式的维新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 日本的明治维新

      如前所述,日本为摆脱内忧外患,进行的是倒幕运动。倒幕运动最终成果是建立了明治新政府。明治新政府的组成,主要是萨摩藩、长州藩等强藩的藩士。随着幕府被彻底推翻,明治新政府完全掌握政权后,领导日本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革。

      1.发布纲领性文件。1868年4月6日发布《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五条誓文》明确:要万机决于公论;要上下一心;要官武一途以至庶民;要破旧来之陋习;要求知识于世界。这就是施政纲领。天皇说:这是日本“未曾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万民之道。尔等亦须本此旨,同心努力。”

      2.改革国家体制。过去日本是幕藩体制,国家划分为大大小小的藩国,最大的藩国,开辟幕府,掌控政权;其他各藩由藩主管理,独立性强,各有财政、军队、税收等。改革分两步走,第一步1869年“版籍奉还”,各藩向天皇交还各自的领土(即版图)和辖内臣民(即户籍);第二步1871年“废藩置县”,建立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3.废除等级制度。过去日本有一套等级森严的身份,从上到下是天皇、公卿、将军、大名、武士,最后是农工商等贱民。1869年改革废除这些叫法,皇室成员叫皇族,公卿、将军、大名等称华族,武士称士族,普通老百姓叫平民。皇族、华族、士族、平民简称“四民”。理论上这四个阶级都是平等的,所谓“四民平等”。日本称为武士的国度。刀对于武士来说是一种象征,一种荣誉,是生命的一部分。武士都废除了,带刀就属于陋习了。为了破除过去的陋习,1871年明治政府发布《废刀令》。可见,政府维新的决心!

      4.进行军队改革。军队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坚强柱石,是立国之本。过去军队都是各藩招募、训练和指挥,这与中央集权的要求是不相符的。1872年颁布征兵令,凡年满20岁的成年男子一律要服兵役,并由国家统一供养。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训练,并大举扩军。海陆两军军费占政府全年支出在1878年是16.5%,以后逐年增加,到1889年达到29.6%。大力支持钢铁工业、造船业等军工企业发展,建有海军造兵厂,炮兵工厂等。

      5.大力发展经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6.发展文化教育。日本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国家利益,而不是发展个人利益。我们直到今天教育孩子还是为了个人前途,真是汗颜呀!它实施义务教育,因为国家需要有文化的公民。学习西方文明,成千上万日本人出国学习,也聘请外国教育专家到日本创办学校。大力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现代人才。

      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势必触动很多人的利益。由于社会矛盾的累积,1877年西南士族在西乡隆盛的领导下发生叛乱——但很快被新政府镇压。

      通过维新一系列举措,日本很快从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变成独立国家。到1894年,日本已经取得美国英国的同意,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              1894年通过甲午战争打败亚洲强国、千年恩师——中国!1904年通过日俄战争打败欧洲强国——俄罗斯!日本明治维新无疑是成功,成就是杰出的!

      明治维新的影响,我想是,日本从此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如果从1868年发布王政复古号令起算,到1894年,日本已成为亚洲强国;到1905年,已成为世界强国,并持续到1945年。1945年二战中,日本无条件投降,一切努力回到原点了吗?没有!他们很快又崛起了,到1968年,短短23年时间,日本又从一个战后千仓百孔的国家,崛起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这不是一切重头来所能取得成就!这里面有明治维新打下的制度基础和教育基础!至少包括这两项!从1868年到1968年恰为100年,所以,我把明治维新名为百年维新,与我国的百日维新相提并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219 百年维新与百日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