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努力却没有成效?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

上高中时,老师告诫我们一定不能“出工不出力”,目的是告诫学生要专心,尤其是那些来教室听课,还爱干些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的学生,比如抠鼻子剜眼睛挖耳朵咬牙放屁……

“人到了,心没到”的上课状态,更直白一点就是缺乏专注度、注意力分散的一种状态。而一个老外学者、演讲者、大学教授兼心理学家的亚当·格兰德博士近两年曾在公开演讲时候提到自己正在研究的一种概念,他认为当我们处于一种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无聊的时候,我们可能就进入了一种颓靡状态,颓靡状态包含着停滞、发呆,是人学习成长训练技能的第一杀手!当然亚当博士也提到了这种状态的对立面,一种更好的状态----心流状态。

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试想一下如果您是个编辑,上司给了您一个改稿子的任务,提出了截止日期要求,嘱咐一定写好,写好后大家一起吃香喝辣,有一笔让人满意的奖金,而且还小声神秘地告诉您,这稿件顶头领导很重视,改好了很有可能为直接晋升成为总编加分!

当然写不好的代价也不言自明,贻误老板的战机,老板可能摔了您吃饭的碗,本来您犹犹豫豫惧怕挑战,还想要推辞一、二,但当您接过稿件看到命题要求时,眼前一亮,这题目正是您平时有过大量积累、有特意持续关注的内容。

虽然文案有难度,时间很紧张,但您对这个选题早已经跃跃欲试,于是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和豪情涌上心头,您认为当下正是一个机会,爽快的接过任务,打开电脑,把手机放在离自己两米之外的安全距离。而后,集中心智,无意间,忘记了时间,忘却了自己,脑中只有不断谋篇布局,组织编排材料的想法,进入了所谓的心流模式。

更神奇的是您似乎此时也一反常态,忘记了往日的疲惫和老肩周炎颈椎病,除了喝水、上厕所,夜宵也没有吃,从粗稿到改稿到最终定稿一气呵成,等到给老板把稿件发送过去时候,您抬头看看钟表,惊讶的发现已经是凌晨四点,清晨的天空已经泛起的鱼肚白,虽然您错过了最佳的休息时间,但是您带着一种兴奋和某种满足感蒙头便睡。

上述状态被一个老外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定义为心流。不知道您是否有过上述的工作或者学习的状态, 

它专门描述为一种将个体注意力完全投注在某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使心流发生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1.我们倾向去从事的活动。

2.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3.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4.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5.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6.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消失。

7.主观的时间感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的时间而不感觉时间的消逝。

8.不断优化的障碍,我们对于所从事的活动是力所能及的,且具有一定挑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来增加完成障碍的能力。

上述就是心流状态的特征,您也可以试着回想以下,多久没有进入心流状态了?进入心流状态的频率高不高?如果您经常进入心流状态那么恭喜您,您一定是一个幸福高效的人,同时我断言您的生活一定经营的不差,能够掌控个人和他人注意力的人往往更容易流入更高的社会能级。因为,能否掌控注意力决定着我们是否能提升赖以维生的技能水平。

比如劳动技能、写作技能、艺术创作以及科学研究能力等。当然颓靡状态和心流状态是两种自然状态的极端,可以描述成为从左到一个坐标直线的两端,它们并非黑即白的关系,而是渐变过渡的关系。如果把这条坐标赋予0到100的效率刻度的话,最左边为0没有效率,最右边达到理想效率100。

------------------------------------------------------------------------------------------》

0                                                                                                          100

左(颓靡状态)                                                                                       右(心流状态)

零效率                                                                                             理想效率100

                                                      图:1

我们都知道量变引起质变,但是量是有效的训练量,如果是零效率的无用功,我们穷尽一生也不得改变。我们的人脑是一个有趣的矛盾体,有研究表明人脑一方面喜欢因循守旧,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喜欢谋求一点点变化,从而获得一些新鲜的刺激。这是人脑的机制,也是我们对人的一生的解释,人在熟悉的环境里面容易获得安全感,但是有时候人又寻求一些刺激,往往尝试一些能够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学个乐器、经受一次蹦极考验,这些事情往往有着不可名状的诱惑力!这也是我们习惯了朝九晚五,又渴望在路上的感觉,等到真正辞职上了路,又怀念从前宁静的时光!生存的进化让人脑具有无懈可击的矛盾属性。

而对这种原理,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叫做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也做了一些解释,他的观点是人的大脑有两种处理系统。

系统1的运作放式偏向于经验记忆直觉,比如回答2+2等于几、早上吃了什么?这类问题,这样的人脑倾向于固定经验,保持秩序和安全感。

而系统2的运作方式就千变万化了,保持比平时更快的速度行走,阅读一本书,数出一个小时内路口有多少车辆经过等等。但是维持系统2的运作又回到了我们这篇文章想说的关键,那便是集中注意力。

训练一项技能需要我们大脑开启系统2的工作模式。

我们观察一个人获得了一项专业技能或者成为某个行业领域的专家之前,他往往使用了两个方法,长时间处于一个状态。一是正确系统的训练,不断理解技能;二是不断反复,消化掌握技能。但是这两点都必须建立在一个关键前提下完成,也就是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当我们的注意力足够集中,效率也达到最大化100,也就是说我们进入了心流状态,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一种技能的获得是水到渠成的,都要付出辛苦,但其实真正的苦,恰恰正是我们无法进入心流状态前的那种无聊和沮丧的感觉,一旦我们掌握了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即开启了get 新技能的一种新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努力却没有成效?他们都忽视了一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