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梁们,教会的3件事


我有三大爱好,读书,写作,打乒乓球。

乒乓球虽然打了这么多年,不过按照《刻意练习》的说法,想要提高,就需要不断走出舒适圈,当初自己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虽然打球的年头比较长,可是水平那就那样。

去年年末,公司弄了一台乒乓球桌,因此开启了一段刻意练习之旅。

没有时间去报班,就在业余时间,看各类乒乓球比赛,看得多了,练的多了,自然也有了一些感悟。

1.什么是竞技体育?

2.竞技体育对思维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3.在竞争中如何取胜?

1.什么是竞技体育?

以前的自己,对于竞技体育的理解只停留在,金牌,冠军的层面。完全没有意识到,它背后意味着什么?

现在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明什么竞技体育,我会讲:竞技体育,就是踩着对手的肩膀,不断前行。对于乒乓球,再追加一条,那就是踩上队友的肩膀,不断前行。

中国的乒乓球很残酷,在每一个时代,只能够有3个人站在最高点,比如前一个时代的二王一马(王皓,王励勤,马琳),现在的主力,马龙,张继科,许昕。

但是与他们同一个时期,在同一个年龄段,怀揣着冠军梦的人,在中国就有一亿多。这一亿人,分布在,各个体校,市队,省队,最后才汇集到国际队,国家队还分为一队二队。

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系统,底层的人有一亿多人,能够站在最尖端的就两三个人,而且两三个人会统治,10年左右的时间。在他们站在巅峰的10年,意味着,与他们同时期开始训练的那些人,都将成为垫脚石。

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感受到,竞技体育是怎么回事?一个行业的荣誉,关注点,都集中在两三个人身上。

竞技体育比互联网行业,还要赢家通吃。

了解了这份残酷,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竞技体育里面没有继承?为什么很多冠军,都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竞技体育?因为他们深知,其中的不易。

2.竞技体育对思维最大影响是什么?

能够进入国家队的运动员,很多都是从刚学会走路就开始练习乒乒球。

当长时间浸泡在这种竞争的环境中,一个人很容易形成固有的思维方式,认为:只要我拿到奖牌就好,只要我成为冠军就好了。

在竞技体育中,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成为第一,接着往上爬。

在体校的奋斗目标是进入市队,在市队的目标是,进入省队,省队的目标是进入国家队二队,进入国家二队,要奋斗成为一队,进入一队,要奋斗成为主力,成为主力,要奋斗拿到金牌。

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一个人很容易形成一种思维惯性,那就是:我只要怎样,就好了。

但是你我都知道,从来都不是这样的,当初高考前,认为考上大学一切都好了。工作的时候,认为,这件事情做完就好了等等。

你会发现,这种思维,会让一个人丧失感受幸福的能力。按照《幸福的方法》中的说法,这种思维是典型的忍辱负重型,现在不幸,未来幸福。

匆匆忙忙,永远无法活在当下,幸福总在未来,那就意味着一个人永远也得不到幸福。

3.在竞争中如何取胜?

简单总结,一句话:基本面健全,优点突出。

在乒乓球这样的激烈竞争中,如果在基本面上有缺憾,比如不会接下旋球,你猜猜对手会给发什么球,打什么球?

基本面是取胜的基础,如果有漏洞,连及格都做不到。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谈到优点突出。

这也是竞技体育的另一个魅力,不确定性。两个实力相当的人,最后鹿死谁手,还要看临场发挥。

普通选手,打球时拼的是谁的技术更全面。优秀的选手,拼的是谁的优点发挥的更好。

2008年奥运会,最后的男单决赛,马琳和王皓,两个人技术的基本上都差不多,要不然也不会在决赛会师。但是最终还是马琳胜出。这一场比赛,不是王皓打得不好,而是马琳打的太好。

和我们人生一样,能否取得最后的成绩,是运气。但是前提是基本面要健全。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基本面不完善,即使机会来了,也接不住。

竞技体育的魅力很大,思考的越多,觉得这个领域越有意思。自己练习的越多,越感觉,那些能够获得奖牌的运动员都不是一般人。

毅之曰:中国乒乓球不是一直都像现在这样牛的,像中国乒乓球队这样的霸主,在历史上,先是欧洲人,后是日本人。从刘国梁那个时代后,中国队才逐渐崛起。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国梁们,教会的3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