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是一种修行

        余华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还是死去这一问题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在余华的《活着》中找到了归宿。《活着》以它质朴的语言讲述着这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并以它淡定超然的态度引发人们对“活着”的深度思索……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喊叫,也不是来自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余华的这句话真正道出了活着的真谛。《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小说题为“活着”,却在一连串的死亡中将故事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福贵老人既无“福”又少“贵”的一生:曾经远近闻名的地主阔少爷因嫖娼、赌博而败尽家产致使命运发生巨大转变,从阔少爷沦为穷人,父亲被其活活气死,母亲也不治而亡,被抓去做壮丁后亲眼目睹了战场上无数的伤兵之死,历经千难万险回到家,女儿却因无钱治病成了哑巴,团聚了的一家人在贫困中挣扎求生,苦难依旧如影随形。儿子为难产的县长夫人献血时被医生抽血过量,猝然之间充满活力的生命就此消失;女儿在生产时死于大流血;妻子长年被病痛折磨最终也先他而去;接着女婿在一次建筑事故中被砸死;小外孙也因贪吃豆子意外撑死;最后只剩下一头也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依为命。空旷的乡野中飘荡着老人粗哑、苍凉的歌声“皇帝召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在活着与死亡的强烈对立冲突中,一方面,故事中的人物极力地寻找活着的支点,顽强而努力地活着;另一方面,他们也无奈地默默承受着命运赋予他们的苦难。一个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便必须为自己的心灵和灵魂寻找寄存地,这个地方或者是一个人,一个目标,或者是一件东西,一个愿望,甚至是寄托于宗教。《活着》中的人物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命途多舛,生活不济,尽管他们毫无力气违背死亡的号令,但是,他们那种坦然、从容、不慌不忙的生活态度,不正是向命运最勇敢的宣言与挑战吗?“千磨万击浑不怕,任尔东西南北风”,福贵像是立身在破岩中的松树,深深地扎根于土地之中,将生命的支点锁定在老牛和土地身上,他不像乡间那些被困苦的生活损坏记忆或不知所措的人们,“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福贵将死亡站成活着,在对立中完成了生命的转变,作者将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就是暗喻福贵像一头老牛一样永不停息地耕耘在岁月的土地上。余华说:“活着就是承受苦难并且与苦难共生共存”。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纷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面对所有的苦难,每个人都应该高兴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它、度过它。“活着是对生命的尊重:福贵是属于承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已经不可分离了。他不需要有其他的诸如反抗此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其实,生命以两种形态前行,我们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不妨把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当作第一天,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即将到来。不妨把生命的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祝福身边的每一段情。

        生活中我们可以为世俗而奋斗,但在内心一定要有座高山。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生命中都不会有像徐福贵那么多的不幸和苦痛,尽管四季轮回的脚步平凡了生活、蹉跎了岁月、黯淡了人生,我们还是要在这条路上苦苦寻觅,那怕有一天倦了,累了,也只是在淡泊宁静中踏着忧伤,走过坎坷,笑看朝暮。

        当千帆过尽,我们是否还会怀着同样的心情守着花开,等待月明?风过无痕,花落无声。昨天的过往随风而逝,相信明日黎明,一切安好。人生也是如此,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就是一种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