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不能封侯 连司马迁都为他叫屈 这是为什么 真实原因是这样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句子。两千多年来,一直广为引用。

汉文帝、景帝时期,将军李广已经威名远播。到汉武帝时,至死也没能封侯。人们大多对李广抱有同情。司马迁在《史记》中,专为李广立传,倾注同情,笔墨感人。至今读来,仍不免让人潸然落泪。


老将军李广

这是一个,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的将军。他在被俘敌营,竟能“飞身”逃离,得了“飞将军”的美誉。这是一个,与手下将士同甘共苦的将军。士兵没有粮食,没有水,李广不会独自享用。

至于“李广难封”,是怎样造成的呢?“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给出的解释。

就是说,李广是因为“数奇”,不能封侯。简单说,就是命不好。而这种看法,不是王维独家观点。

在李广一再请求,随军出征漠北的时候,汉武帝私下悄悄叮嘱卫青,“李广数奇,不可打先锋。”才有了李广,后来被卫青支开,于是迷路,误期,问责,自尽。一系列的悲剧,似是注定。


卫青

当时李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渴望成就功名。得知卫青将统兵,征伐漠北,他认为这是个机会,且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他主动向汉武帝请缨,要出征立功。安排李广出征,是在汉武帝的计划外的。虽然拗不过执拗的李广,但,前面那一番“叮嘱”,已经决定了李广此行,最好的结果是,无功而返。

其实,李广的主动请缨,在汉武帝看来,是“主动要”,要功,要赏了。

主动要,也会让汉武帝,有些不快。在为官之道上,李广显得有些稚气。这种风格,在他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一直有所表现。

有人说,李广是怀才不遇。历史给过李广机会。在汉景帝四年,吴王刘濞发动叛乱。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李广就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当时年轻的李广,听命于太尉周亚夫。骁勇善战的李广,夺了叛军的旗子,立下奇功。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封侯机会。然而,李广险些遭到“收拾”。

原因是,他接受了同为藩王的,梁王刘武的封赏。叛乱就是藩王发起的,朝廷对这些人,是有戒心的。更何况,汉景帝与这个弟弟,原本就不和。

不懂人臣之道,是犯戒、不受赏的一大原因。汉景帝自然是,转喜为怒了。不只不封,还使得汉景帝,对他有了戒备心。

绝佳的封侯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李广作风任性、冒进。他曾经带领手下一百人左右,追击三个匈奴神雕手。打得很痛快,以“飞将军”一人之力,都可以应付。

可,战争场上,突发状况,随时可能发生。就在他们准备得胜而返时,两千多匈奴军,出现了。

机智如李广,没有选择逃跑。两千打一百,结果可想而知。他们在原地,昂然与敌方对峙。

人少,势头足。就是这样,一出“空城计”,让敌人以为,误入埋伏圈。敌人,逃了。

人们在赞李广多谋的同时,更多的是诟病,他,作为主帅,冒险做法。

轻敌冒进,是主帅之大忌。李广在这件事上,得了面子,失了里子。

李广多年不得志,求功心切。以他的能力,与行军打仗风格,他的黄金时代,应该在汉文帝、景帝时期。

真应了王勃说的,“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错过了,再想拿回,何其难哉。

李广在最后一次出征漠北,因误期违犯军纪,需被问责。他需要配合刀笔小吏,交待迷路的全过程。

这个时候,老将军李广,再一次表现了,他刚而不屈地性格。他认为,自己这样一个将军,不得不像犯人一样,被迫交待问题,简直是奇耻大辱。


飞将军李广

他,不能接受,不能屈从。大丈夫,可杀不可辱。于是,他举刀,引颈自尽。

令人唏嘘,令人叹佩,也引人思考。

老将军李广,缺乏灵活,不善变通。遇到问题,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引到他的一生中,就是问题了。

是性格,决定行为方式。是性格,决定未来高度。也是性格,决定幸运程度。悲剧的命运,源于性格。缺乏了点韧性,且行事少了点收敛。过于张扬,就会少了谨慎,惹来非议的。

当然,对于一个武将,可能这样要求,有点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广不能封侯 连司马迁都为他叫屈 这是为什么 真实原因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