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笔记

自卑与超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194个笔记

第一章 生活的意义

>> 如果单独的个体想要获得幸福,同时也能够为人类的幸福做贡献,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必要的关联。

>>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在这种联系的基础上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活动是建立在与他们联系的基础之上的,假如我们采取孤立的姿态来为人处世,必定会走向灭亡。

>> 比如,某个人对工作不够认真负责,爱情也不尽如人意,交往圈子小,朋友不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感觉与其他人的交往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

>> 真正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产生联系的时候才切实地存在,个人所认为的“意义”,实际上是虚幻缥缈的

>> ,我们对他人的意义才是我们唯一的意义。

>> 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都需要人与人的合作,任何工作的完成都需要以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的方式而完成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 只有那些想要对集体做出贡献、对自身有兴趣的儿童,才能找到弥补遗憾的正确方法。而那些逃避困难的儿童,是无法超越其他人的。

>> 只有当他们面前有一个值得努力追逐的目标,虽然有障碍,但是目标远比障碍要重要,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才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 然而,假若他们没有目标,只是担心不如他人,那他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进步。

>> 假如一个儿童想要全力以赴地克服困难,那么,他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要建立在对他人、对现实、对与人合作感兴趣的基础之上。

>> 。到目前为止,通过观察个体的合作能力来判断他们的心理差异,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第三章 自卑感和优越感

>> 倘若告诉一个人,他在受到自卑情结的侵害,这样只会让他更加自卑,而不是想方设法去克服这种情绪

>> 因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找到在他生活模式中令他沮丧的环节,然后在那一点上不断给他勇气。

>>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是有待改进的

>> 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

>> 他的目光总是锁定在如何克服困难上面,却没有想方设法排除万难,反而以一种优越的姿态进行自我催眠。这样一来,他的自卑情结反而越来越严重,因为引发自卑的因素依然存在。

>> 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

>> 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 因为自卑感会让一个人感到焦虑,因此,他就会寻找优越感来补偿自己的情绪,但是,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将真正的问题掩藏起来

>> 于是,他的活动受到了限制,他会致力于如何避免失败,而不是努力解决问题。困难所带给他的只剩下彷徨、犹豫和退却了。

>> 如果我们明白自杀的行为意味着一种报复或苛责,便可以明白自杀者不过是试图从自杀中获取一定程度的优越感

>> 通常,神经病患者会通过缩小自身活动范围的方式来避免与情绪的全方位接触。

>> 他想要把自己限制在自己能够主宰的环境中,从而远离各种现实问题。

>> 然而,无论方式是怎样的,将获取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却是不会改变的。当孩子发现用泪水可以很好地驾驭他人时,他会变得爱哭,而爱哭的孩子患上忧郁症的概率非常大

>> 眼泪和抱怨等被我们称作“水性的力量”的方式不仅会破坏合作,还会导致将他人贬为奴仆的结果。

>> 他怕无法继续按照习惯来控制局面,因而害怕与人相处

>> 是因为这些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目标。

>> 我们知道,自卑可以促进人类地位的提升,它本身并不是变态的。比如:由于人类觉得自己无知,而对未来的预测却是异常美好的,人类必须努力改进自身所处的情境,于是他们努力地控制自然,努力探求宇宙的领域,这些做法便促成了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 若是缺乏了合作,就只能被环境所限制,因此,我们认识到:假若一个孩子没有学会与人合作,他就会越来越悲观,渐渐发展成牢固的自卑情结

>> 我想,没有人会怀疑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是永远无法达到生命的终极目标的。如果一个人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已经达到完全没有任何困难的程度,那么,我们可以想象,生活在这样完美的环境中,一定是非常枯燥无味的。

>> 其实,生活的乐趣主要是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如果我们可以确定每件事的发展,那么,也就没有了讨论和发现的必要性,这个时候,科学也就走上了末路,宇宙对于我们来说,也就只意味着一次轮回

>> 每个人都想要获得优越感,都会树立各自的目标。

>>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模式都是复杂而丰富的艺术作品,

>> 生活的意义是在个体生命开始的前4~5年间确定的

>> 这些实质上都是他补偿自卑感的方式,当然,我们能够从他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为举止中推断出哪些方面让他感觉到自卑。

>> 一个人总会不断调整他的行为来适应被具体化了的目标。

>> 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一个人会不断靠近他的目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都会想方设法实现他的“生活意义”和他争取优越感的“终极目标”

>> 追求优越感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改变方式。

>> 他们自认为选用了最正确的方法。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他们的目标。

>> 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是与世界建立新型关系的前提。

>> 合作是人类最大的共同点,也是人类衡量价值和成功的基础

第四章 早期记忆

>> 在人类人格中,最关键的是个人在争取优越感时所做的努力

>> 其实,我们应该表现出个体对同类的兴趣而不是轻视或纵容他

第五章 梦

>> 因为梦是我们心灵的一种创造性行为,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人类对梦抱有的幻想来了解梦的目的。

>>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惯性及他在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 梦会有利于巩固加强生活方式,因为它是生活方式的产物。

>> 一个人所产生的感觉是和其生活方式相契合的。

>> 如果想让睡眠不被影响,只能消除紧张并确定我们所思索的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 梦的目的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支持,并能够引起身体的相似感觉。然而,为什么要支持生活方式呢?是否有东西在攻击它?对它产生威胁的只有现实和常识。所以,梦的目的在于让生活方式免受现实的限制。

>> 梦境给我们的感觉和我们清醒时候是完全一样的

>> 如果一个人面临一个不能用现实来解决的问题,他想用一种看似虚无的生活方式来处理,那么,他一定会找到各种理由来证明它的合理性,并让人觉得他是可以解决困难的。

>> 和常识是对立的

>> 一般来说,合作能力差的人一般都不喜欢常识,可见,常识是合作的一种构成因素。

>> 这种人常常会做梦,他们想躲避现实的问题,怕自己的生活方式被否定

>> 梦是一种新企图,梦的起因是一个人想要将个人生活方式和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却又不喜欢对生活方式提出新的需求。

>> 他只是通过数数来让自己集中精力,达到一种自信的状态。

>> 我们总是在遵循着生活方式,并掌握了各种方法来巩固它

>> 激发一个人的良好感觉,就是其中一种。

>> 其实我们总是在重复这样的事,只是在夜间它表现得越加明显罢了。

>> 梦的目的在于自我催眠和自我欺骗。

>> 的作用是将现实问题和生活方式连接起来,生活方式理应与现实进行对接而不是被加强。

>> 每个人的符号都是不同的,我们必须先来了解一个梦为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感觉,以及它与生活方式存在怎样的关联。

>> 由于加强个体面对困难的勇气是个体心理学治疗技术的最终目的,

>> 我们需要让孩子完全融入婚姻中来,并学会和家人合作。我们要避免使他只愿意和一位家庭成员产生密切关系

>> 类似的恶作剧已经发生很多次了,他是在通过诋毁别人来获得优越感。

>> 几乎没有人会拒绝有用的一面,除非他害怕挫折。

>> 然而,她想要的仅仅是优越感,而不是让自己获得提升

第六章 家庭的影响

>> 婴儿就希望与母亲建立一种紧密的联系,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以此为目标的。

>> 母亲像一座桥梁一样,在婴儿和社会生活之间产生连接作用。

>> 儿童的性格模式是在其父母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的。父母和他们培养孩子的方式又是由他们所处的文化的社会结构决定的。一般的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培养处”,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养成了性格,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这种性格能使他适应他所必须完成的工作。

>> 母亲的教养方式是否合适,会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

>> 是一种灵活的能力,我们需要在不断变换的情景中对孩子进行指引。只有发自内心地对孩子感兴趣,竭尽全力地获得他的信赖,并维护他的利益,才是恰当的方式。

>> 为了人类利益着想,我们会想方设法在社会感的指引下,将优越感目标运用到与人合作的过程中。

>> 当我们过分放大一个问题时,就会忽略其他的问题。

>> 当孩子已经和她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之后,她的主要工作就应该是引导孩子对父亲的关注和兴趣。如果孩子对父亲没有兴趣,这项工作就会失败。之后,她还要让孩子对社会生活产生兴趣,并喜欢与其他孩子、朋友、亲戚等交往

>> 这样的孩子通常是在一场大病后变成问题儿童的,这并不是生病所留下的后遗症,而是他在恢复后怀念得病时受宠的感觉。

>> 婚姻的本质是合作,因此,不能抱着驾驭对方的态度去相处。

>> 一个好的父亲,无论是对于妻子、子女还是社会,都是一个好的合作者。

>> 他必须平衡好三种关系:职业、友情和爱情

>> 有一件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让他明白,家庭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有很多值得他去珍惜的好朋友。

>> 有时,当两个对父母有严重依赖心理的人结合在一起时,就会过多地关注于之前的家庭关系,他们心目中的家,依然是父母家

>> 造成精神病态爱情的基本条件是“相爱的”一方或双方都牢牢地抓住父亲或母亲的形象,并把他以前对父亲或母亲怀有的感情、期待和恐惧成年后都转移到“所爱者”身上。这些人从来没有超越儿童阶段,成年后还在寻找儿童时代的联系。

>> 当夫妻双方都认为家庭的幸福大于各自的利益时,才会一起奋斗,和睦相处。

>> 他们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方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 我们要博取他们的信任,并引起他们合作的欲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 一个有明确是非观念的孩子,是不会轻易被影响的

>> 父母不仅仅要口头否认这样的偏爱,还应该用行为消除孩子内心的猜疑,让他们感觉父母是公正的

>> 只有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平等对待的,他们才会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也只有让他们认识到男女平等,他们才不会在性别方面产生错误的认识

>> 父母双方都不可以在家庭中太凸显自我

>> 如果在新生儿降生之前就让长子学会合作的技巧,他就不会产生抗拒心理。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长子具有喜欢保护以及照顾他人的特质;他们会模仿父母,像父母一样去照顾和教导年幼的兄弟姐妹,并且将其作为自己应负的责任;有些长子还会表现出优秀的组织才能。

>> 有无这种信心,便造成了教育与控制之间的区别。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实现其潜力。

第七章 学校的影响

>> 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最初先了解孩子对世界的态度,最喜欢什么东西,哪个感官最敏锐等。有些孩子喜欢倾听,有些喜欢运动,有些喜欢观察人和物。

>>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将课程与生活中的其他部分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及所学知识的意义

>> 我见过很多问题儿童,他们都会在与人合作后改变自己的态度

>> 如果让一个儿童知

>> 道自己的智力较低,他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就无法提供鼓励并帮他扭转自己的想法,或者消除他所认为的自己具有的各种限制

>> 我们理应让孩子们了解到自我设限的行为是错误的,作为老师和学生,也应该避免迷信“儿童获得进步是因为他的天生禀赋”之类的观点。

>> 兴趣在心理功能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

>> 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 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成功的人往往有一个“较早的开始”,他们或者是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将周围发生的事写成文章。他们一直对某种事物饱含热情,并且受到专业的、广泛的训练。他们不会畏首畏尾,只会勇往直前。

>> 这些整日都期望别人对他们产生兴趣或者支持的孩子,很可能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胁。假如他们在成年后还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态度,他们会依赖别人的帮助和支持,他们在遇到问题时的第一反应将是强迫别人替他们解决相应的问题,而最终,他们会在社会中毫无建树,并且一心想要让别人替他们分担

>> 一样的工作,如果放在勤快的孩子身上,就不会有这么多赞美的声音。懒孩子于是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一直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 他们一直寻找机会去驾驭对方,以保持自己的优越感。

>> ,也就是说孩提时代的错误常常导致成年后的失败

>> 一些神经病患者在童年时期大多对陌生人怀有恐惧感,会害怕黑暗或者新的环境,一些忧郁的人多半比较爱哭。

第八章 青春期

>> 对孩子而言,证明自己不再是孩子就是青春期中最重要的事。

>> 如果对于未来,孩子们充满恐惧,他们必定会用最轻松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可是,这些简单的方法都是没有用处的。我们越是对孩子施加命令、告诫、批评,他们就越感觉到迷茫;我们越是推他们向前,他们就越是匆匆后退。所以这些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有时候甚至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因此我们要做的是为孩子们提供适当的鼓励,我们不能只是安静地等待他们自己努力奋斗,因为青春期中他们往往是悲观而怯懦的。

>> 神经病其实是一种借口,通过这个借口,他们将在保留个人优越感的同时成功地逃避生活中的问题。

>> 如果一个男孩,将获取他人的欣赏作为一个重要目标的话,是非常危险的。相比之下,女孩没那么自信,她们会将他人的赞赏看作对自己价值的肯定,而且是唯一的方式。

>> 那些做法在她们看来是最好的获得优越感的方式。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 任何人都不具备完全的合作能力以及全面的社会感,而罪犯只是在某一方面陷入程度较深的共同失败中罢了。

>> 却总能在自己身上发现一条巨大的行动线索:自下而上,从失败到成功,从卑微的地位上升到优越的地位。

>> 任何人,包括罪犯在内都是在这条线的范围内追寻梦想,追求稳固地位的

>> 不同个体的梦想或目标中,会有很多差异或者变化,作为罪犯,他们总会将个人优越感作为终极目标

>> 罪犯的合作能力一般都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对他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现实已经超过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后,他们就会犯罪。

>> 他们的合作意识会在问题无法获得解决时彻底崩溃。

>> 我们希望其他人能够在我们讲话的时候理解我们的意思,理解也是一种社会因素。我们给予语言一种共同的解释,所有人对于它的理解理应是一样的。然而,罪犯却并非如此,他们的逻辑和想法与我们不同。

>> 犯罪行为是他们怯懦地效仿英雄的后果。

>> 他们错以为自己是英雄,他们所追寻的优越感目标其实是自己编造出来的

>> 罪犯都是懦夫,如果我们能清楚地指出这一点,他们会因为我们对他们的了解而惊讶不已。他们会常常通过反击警察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成就感

>> 如果他们能够侥幸躲过警察的追捕,他们就会感觉达到了优越感目标,他们会很开心地享受同伴的庆贺和称赞。

>> 我们一定要扭转罪犯对于自身智力和勇气的错误评断

>> 但是,从哪里入手呢?那就是家庭和感化院。之后,我们不再强调哪里是他的要害,而是将焦点更多地放在是什么原因让他不喜欢与人合作上。

>> 他对于自己的估价基于他有什么,而不是他是什么。

>> 在忌妒心理下产生的目标往往是错误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误以为轻松地得到金钱就是获取优越感的最佳方式

>> 我们可以将罪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完全体会不到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友爱的人,这样的人总是对周围充满敌意,而且将身边的每个人都看作对手,即使有人欣赏他,他也看不到;第二种就是被宠坏的孩子。

>> 像他这样将大把的钱花在女友身上,想因此获得她的赞许的人,一般都将这样的事情作为一种胜利来看待。

>> 监狱中的虐待事件对于犯人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些都在考验他们的韧性。同理,每当我们在犯人耳边说“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之类的话时,也会被他们当作一种挑衅来对待。

>> 他们心中一直存在一种对英雄作风的盲目推崇,

>> 因此,他们受到这样的挑衅后会非常开心。

>> 他们心中,这就像是一场比赛,他们会误以为社会是在挑战他们的极限,因此,只有坚持着挺过去才是英雄。

>> 对于一个与全世界为敌的人,没有什么比挑战他更容易激怒他了。在教育问题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错误地向他们发出挑战:“我看你是不是真的那么坚强,我倒要看看你能坚持到什么时候。”这些孩子与罪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直被成为英雄的梦想所支配。如果他们足够明智,他们就会知道自己有能力摆脱这样的想法。然而,感化院经常用一些事情来刺激罪犯,向他们发出挑战,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糟糕。

>> 。由此,我们发现,社会感是多么重要。就算是犯罪者,也希望自己的步调与社会感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他们要在实施犯罪之前将自己的社会感壁垒击溃,并成功地消除自己剩余的社会感。

>> 可见,犯罪者总是用类似的想法来自欺欺人,达到激发自己勇气的目的。实际上,在罪犯的心中,他们懂得什么事情是对生活有利的,而自己的所作所为恰巧是对社会有害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怯懦,却依旧选择一意孤行。

>> 造成他们怯懦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才能,他们不知道怎样与人顺利地合作,然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几乎都需要与人合作才可以完成。之后,犯罪者就会试图寻找一些能够帮自己开脱、帮自己掩饰的借口,以此摆脱沉重的压力。比如身体不适、失业等

>> 个体自我被否定时,人与人的关系必然是表面的,因为他们自身并没有关系,有关系的只是可交换的商品,人没有能力、且不能彼此提供唯一的、“独特的”个体。然而,市场创造了一种它自己的同事关系

>> 每个人都卷入在同样的竞争中,都具有共同的追求──成功;所有人都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相遇了(或至少相信他们能这么做)。

>> 每个人都知道他人的感受,因为他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孤独、害怕失败、渴望快乐;这场竞争没有方向,也不要指望会有方向

>> 其实,预言也能起到和挑衅同样的效果。

>> 罪犯一般都是对社会失去了兴趣,并且从来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合作的人,他们所追求的个人优越感目标都是虚无缥缈的。可是,那我们该怎么样才好呢?其实,对待罪犯和对待精神病人是同样的道理。除非我们努力地获取他们的信任,并成功地让他们明白怎样与人合作,否则,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

>> 如果一个人一直坚持这样的观点:“所有的人都想要侮辱我,损害我的利益。”那么,他就会试图找到更多的证据去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 他很容易将焦点锁定在这样的事情上,而对其他的事情却视而不见。事实上,犯罪者只是对他自己的事情非常在意,在他的心中已经形成了坚固的行为习惯,指导着他去观看和倾听来自外界的事情。

>> 如果一件事情与他的生活解释发生冲突,他就会忽略它。所以,除非我们能准确地掌握他心中解释事情的标准,以及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并且研究清楚他最开始的行为习惯,否则,我们就无法说服他。

>> 这些事可能早在学校他就已经经历过,所以才会如此排斥合作,结果要么是成绩下滑,要么是在班里调皮捣蛋。他会因为这些而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惩罚。然而,这样做就可以促使他与人合作吗?答案是否定的。他会因此更绝望,认为大家都是站在他的对立面上的。如果在一个环境中,个人总是受到指责或责罚,那么,他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对这个环境产生兴趣的

>> 假如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也像其他人一样对他,他就会觉得这是新的证据,可以证明我们都和他是对立的。

>> 儿童的心灵早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一个整体了,这里面汇集了他人格中的许多重要脉络。

>> 会时刻寻找用以证明这个想法的所有证据。

>> 他试图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证据,来证明一个他所认为的事实:“与聪明能干的哥哥相比,他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童年时代充斥着各种的侮辱和蔑视。

>> 那么,假如我们想要真正地帮助产生错误的人培养社会感并与人合作,我们就要先看清这些情境对于个人发展的不利影响,他们很可能会导致犯罪

>> 我们知道,有三种儿童是不容易与外界合作,并且容易产生问题的。第一种是身体残缺的孩子,第二种是被宠溺坏的孩子

>> 第三种是被冷落的孩子。

>> 为什么罪犯会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俊美却被宠溺与丑陋而被忽略

>>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底线,所发生的事情如果跨越了这个限制,就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后果。

>> 如果所有人都意识到犯罪行为不是英雄的作风,而是一种怯懦的体现,那么,我们能够断定,罪犯一定无法再次找到推脱的理由来为自己成功地辩解。

>> 童年时期所形成的错误的生活方式对于孩子有着巨大影响。

>> 一般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都表现出一种错误形式,那就是合作精神的缺失

>> 靠着符合他人的期望增加自信,靠着和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一个人就把对自己身分的怀疑压制下去,同时,得到了一种安全感。然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高的。

>> 如普通人一样,罪犯也在一直追寻自身安全感和优越感目标,

>> 在非意识下,其内存的某种力量正驱使他们感到自卑与无意义。他们的感觉并非是发现其真正的缺点与弱点;这类人想要轻视自己,使自己软弱而不愿去主宰一切,他们有一种显著的象征,就是愿意倚靠别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

>>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让少数人享受荣华富贵、挥霍无度,而其他人只能过捉襟见肘的生活是不合适的

>> 正因为孩子只通过家庭生活无法学习到处理社会生活问题的有效方法,所以我们才会建立学校来作为补充,学校就是家庭的延伸部分。

第十章 职业

>> 分工合作

>> 一般来说,自杀的人多数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们不努力提升自己,所以会不如其他人

第十一章 朋友及同伴

>> 社会对婚姻双方的期待是:养育健康的后代,并且教给他们与人合作的能力

>> 异化的人一旦怀疑自己没有与他人协调一致,就会感到自卑,因为他的价值感建立在求同赐予的赞同之上。

>> 了解别人能够使我们以共同的意义彼此联系在一起,并受人类共同常识的控制。

>> 让他们随意地发泄心中的郁闷吧!再也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了

>> 患有妄想症的病人对于这个社会以及所有人类都饱含着怨恨,他常常会觉得自己身边的环境简直是糟糕透顶了,其他的人也都特别坏,都想来陷害他。患有忧郁症的病人一般都生活在自怨自艾的环境中,例如,他们常常会想:“我是破坏家庭和谐的凶手。”或者“我把自己的钱都输光了,看来我的孩子要受到饥饿的威胁了”

>> 引发忧郁症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心中长期积累着对别人的愤怒和怨恨,因为想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和照料,所以,他们一般都会表现得灰心丧气、心灰意懒。

>> 人如何才能在这种社会现象之下感到有安全感呢?第一,他必须要有财产,譬如衣物及房地是其财产之一部分,他如拥有的愈多,安全感也随之愈强,如果没有财产,或失去了所有的,则他自己和他以外的别人都会觉得是一个不完整的人。其次是权位及声望,此两者一方面是视同个人财产之另一部分外,也是他在与人竞争之中成败的关键,被人赞赏及有驾驭人的权力,是稳固及增加财产的象征。

>> 如果说我们交给忧郁症患者做任何喜欢的事的权利,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对谁怀有抱怨的态度了

>> 那么,他们也就更没有必要去做任何事以便报复别人了。我通常会告诉他们:“假如你想要去旅游或者看电影,那就去吧,如果走着走着你又不想去了,那就可以随时停下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他们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优越感,这种事自然也是十分容易做到的。他们就像皇帝一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 可是,没有人曾经对他们说要懂得替别人着想,

>> 他们在这一点上是缺乏经验的,他们也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对别人安全负责任的表现。

>> 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与人合作,缺乏合作意识。

>> 对于为什么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家庭中特别平凡而普通的一员,并且要随时关心其他人,我们已经在前文中进行了论述

第十二章 爱情与婚姻

>> 组成美满家庭的前提是懂得合作,善于合作。

>>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

>> 然而,如果作为搭档的两个人对彼此都非常感兴趣的话,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会变得简单起来,因为,他们可以轻易地对对方产生兴趣。

>>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我们想要将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彻底解决,每个人都必须关心配偶多过关心自己

>> 这个原则是我们在爱情和婚姻方面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

>> 在夫妻间如果想要达到真正的平等关系,那么,每个人对对方的兴趣就要高于对自己的兴趣

>> 如果在爱情中,两个人想要获得安全感,就要努力让对方过得安稳和舒适。

>> 这样做的结果是夫妻双方都会觉得自己被对方需要,自己是有价值的。

>>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提炼出什么是婚姻的基本保障,以及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婚姻:这样的婚姻会让你觉得自己充满价值感,自己是无可替代的,另一半非常需要你,你所做的都是对的,对于另一半来说,你就是一个合格的配偶,并且还像一个好朋友。

>>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男人,甚至有很多女性也觉得在家庭中,男人应该起主导地位,他们是家中的顶梁柱,是家里的主人。很多婚姻之所以不幸福,其实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其实都没有为合作做好准备。我们的教育导致我们太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东西上,而对于我们应该付出的内容却很少涉及。

>> 从一个孩子的各种态度、行为、思想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对自己进行有意无意的锻炼,以便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

>> 当一个孩子长到五六岁的时候,他的爱情观其实就已经形成了。

>> 任何一个工于心计,想要从婚姻中逃避责任的人都是不正确的,他们的行为对于另一半来说就是巨大的伤害,会让配偶彻底失望,之后,配偶或许也会放下自己的希望,不再继续付出自己的真诚。

>>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要想让婚姻变得和睦、幸福,养育后代是不能丢掉的环节。对于人类的繁衍生息而言,养育子女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所有想要结婚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一点

>> 婚姻之所以破裂是因为夫妻双方没有尽力维护婚姻关系,他们并不是想要通过努力获得美好的婚姻生活,而是一心想要索取。假如夫妻双方是按照这样的方式来对待婚姻的,那么,婚姻一定会失败。

>> 他们将爱情与婚姻看得太过美好,所以,病人会感觉到非常迷茫,甚至手足无措。

附录二 超越自卑心理导图

>>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