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未必“逆耳”,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表达需求

浅阅深读


在没有阅读《非暴力沟通》之前,我对“忠言逆耳利于行”、“打是亲、骂是爱”虽然不喜欢,也能够理解,因为感觉这些话有一定道理,也没有找到反驳这些言语的有力证据。

自从学了非暴力沟通以后,我认为“忠言”未必“逆耳”,“逆耳”未必“忠言”。“忠言”可以“悦耳”,也可以充满“尊重”、“理解”和“关爱”。

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有意无意间强调对向另外一个人传达的思想是“忠言”时,他就是怀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对方能够依据他的思想去做,言语中已经包含了威胁。如果对方对他的说辞给予否定回复,他就会不满意,甚至愤怒。所以,这种“忠言”,是包含斥责的“命令”。 只要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不会乐于满足我们的需要。所以,这种方式提出的要求或者命令,收效甚微,并且起效果的那部分中还有因为恐惧而达成的结果。

举个例子,现在多数学生已经放寒假了。在学校学业沉重,放假回家就想着多睡、多玩,也就是处于懒惰的状态,极少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于是,父母因此就开始斥责孩子:“大人工作忙了一天,你一点也不知道大人的辛苦,也不积极主动干点家务”、“哪家孩子像你这样,早上睡到九十点,也不起床”……

大家说,孩子听到这些话,会如何?说这些话的父母,给他们的言语包装上“为你好”的外衣。但是,满含评判、命令、责备的言语,让孩子一听就心烦,内心就会本能反抗,怎么会心甘情愿去执行大人的指令,况且这些指令含糊不清。大概率,大人说得越严厉,孩子越不想去做,甚至是强烈的对抗。于是,大人又有了恐吓般的威胁:“这天天说,还这么懒得上杠抬,如果不说,还不知道成了什么样子!别蹬鼻子上脸的,不知天高地厚。看来,打骂力度还不够!”所以,如此方式沟通,就把交流陷入了恶性循环中,相互伤害的程度越来越大。

那么,今天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言语表达我们的需求,又会什么样的结果呢?

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宝贝,你出门的时候,请把家里的垃圾带到楼下定点回收站。这样,我会很开心,因为你开始承担了部分家务。还有,我有两个快递,取件码给你,麻烦你帮我去摩西管家取件。因为我要上班,时间与他们开门时间冲突,请你帮忙,可以吗?”

这是我昨天上班前,给女儿说的话。说完之后,我还忘记发验证码,女儿主动打电话要验证码。

晚上回家,女儿反馈说:“妈妈,你安排的事情,我都做完了。”

“妈妈好开心,你真是妈妈的小棉袄,拥抱一个吧。”母女相拥,感觉很开心和满足。

再比如工作,当安排加班时,我们部门员工从未出现以各种理由拒绝加班,万一有事情,她们都会提前说出来,调换加班,确保不因人为原因耽误工作开展。

而其他部门,多次出现让加班就抵触、埋怨的不良情绪。本来30分钟的加班,可能因为过度的情绪对抗,发泄愤怒或者消极怠工等浪费一个多小时,结果30分钟的活变成90分钟还未完成。

后来,我好奇,和他们聊天中得知,原因之一,当事人(主管领导和员工)思想认识不统一,管理力度不够。从而导致都不自觉向外推卸责任,认为导致加班原因不是自己,于是就理直气壮地满腹牢骚。原因之二,主管安排人员,对态度不好的执行者,以斥责为主的谈话教诲。孤掌难鸣,双方都没有体会别人的感受,也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真正需求,被情绪、评判思想所绑架,于是,让简单的安排工作的沟通也充满火药味。

人的本性“趋利避害”、“避重就轻”,有被认可的需求,喜欢听到肯定的、正向反馈和鼓励性质的言语。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外提出“忠言”,只是让我们学会一种“动听的语言”——非暴力沟通技能去表达我们想表达的“忠言”。

从今天开始,用最真的心、更美的语言、更多的耐心、更深的感悟,具体而清晰、真诚而友善地表达我们的“忠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忠言”未必“逆耳”,非暴力沟通告诉你如何表达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