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考试,竟让一个小姑娘持续的感到胸闷心慌

孩子7岁了,刚上小学,最近一周总跟妈妈说自己胸闷,心慌。

妈妈不仅担心,还有些隐隐的害怕,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了医院,全套的检查,心肝脾胃肾,能查的都查了,没发现任何问题。

经过这么一通儿折腾,妈妈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就怀疑孩子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困难了,就问孩子,孩子就如实的说了:妈妈,体育老师说下个月要进行测验,50米要10秒跑完呢,我怕跑的慢被同学发现,我怕自己不及格。

妈妈一听,这算什么事儿啊?至于怕成这样吗?就一通儿的开导,但没什么效果,女儿还是怕,还是胸闷,心慌。

50米的距离10秒跑完,在孩子的脑袋里很可能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她也不知道自己跑的那个速度能不能达到老师的要求。孩子知道的是,老师是管自己的,考试及格是很重要的,在学校就是要听老师的。孩子还知道,在学校、在小伙伴面前,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体育成绩都是要比较的,被比下去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

这些孩子的“原生想法”一旦产生,想着再用“想法”斗“想法”的方式让孩子改变“想法”,基本就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了。但是,有效的行动,不仅可以改变孩子“想法”,还能治疗孩子的胸闷、心慌。

等孩子放学后,领着孩子找个宽敞的地方,让孩子跑,捎带着用手机的秒表测一下具体成绩。如果达标,那就告诉孩子:你看,这不及格了吗。如果不达标,那就每天领孩子多跑一跑,争取早日达标。治疗孩子的怕、心慌、胸闷,让孩子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是最好的药。

这就要说说情绪是个什么东西了。

许又新教授总结说,情绪包含三个方面:

1.内心的感受或主观体验。孩子的怕就是主观感受和体验,而且这种感受和体验具有相当的惰性或持续性,就是一旦产生不会突然的消失,一定会持续一段时间。

2.不随意的身体客观表现。恐惧的时候心跳会加快,悲伤的时候眼泪会止不住的留下来,都是这种不随意的身体表现。孩子的心慌、胸闷就属于这个范畴,只不过更严重一些。当压力超出了心理的承受范围之后,在某些情况下就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让人感觉到身体的一些症状,其目的大概是要用一种更严重的信号告诉“主人”:你遇到问题了,你遇到困难了,再不解决是很危险的。

3.随意的肌肉活动,如言语、行动、表情等。很多家长说自己之所以骂孩子、打孩子,是因为自己脾气起来的时候实在控制不住,没有办法的事情。其实,这只是给自己找一个“胡作非为”的借口而已,闭上嘴不说话,放下手不打人,是完完全全可以控制的,只是家长不想控制而已。不信?那我猜测一下吧:这些所谓的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家长在其领导面前一定是能控制住的,甚至,还可能是很温柔的,并没有什么“暴脾气”。

情绪只要达到了一定的强度,那么,很显然,任何人都不能凭意志的努力直接而立刻地消除“1”和“2”。这是意志的局限性。妈妈想着用“开导”的方式帮助女儿不害怕、不心慌、不胸闷之所以不起作用,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对于不愉快的情绪来说,“3”愈有效,即愈是采取言语行动去有效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和“2”的减退和消失便愈快而彻底。反过来,对“1”和“2”愈是力图控制,“1”和“2”反而愈加强烈而持久。不仅如此,一个人的注意和精力愈是集中于企图控制“1”和“2”,满足需要的有效行动愈是被耽搁了,甚至从根本上被扼杀了。

当我们自己难受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难受的时候,我们往往都想着“直接而立刻”的去消灭这个“难受”,我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因为“难受”太让人难受了,我们不想难受,我们想过快乐的生活。

但愿望是愿望,规律是规律。在消除负性情绪、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生理问题的时候,按愿望办事,想着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直接去消灭“1”和“2”,只能是南辕北辙。只有按照心理的运行规律去操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好结果。


有什么疑惑尽管问

我们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同路人

关注同名(蓬勃育儿社)微信公众号收听音频内容,有不一样的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怕考试,竟让一个小姑娘持续的感到胸闷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