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史164:香严智闲

第十一节 香严智闲

香严智闲禅师是沩山灵祐门下仅次于仰山慧寂之著名禅师,他不仅禅宗功夫深厚,更兼学识渊博,善于诗偈,从而使得他能与当时的士大夫们更好的交流,进而获得了众多文士的高度好评,也为传播沩仰宗禅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击竹悟道

香严智闲禅师,山东青州市人,不知生于何年何月。不过,百丈怀海圆寂于公元814年,而智闲禅师却曾经参学于他,由此可见,智闲禅师的出生年代,应该是大于仰山慧寂的公元807年的。这一点,我们从早期的禅宗典籍《祖堂集》和《联灯会要》中可以得到佐证。《祖堂集》和《联灯会要》中,仰山慧寂皆称香严智闲为师兄。但是在后来的《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五灯会元》《指月录》《宗鉴法林》《宗统编年》等等典籍中,仰山慧寂却称呼香严智闲为师弟,这是和史实是不相符的。

智闲禅师小时候不仅非常的聪明伶俐,而且博闻强记。更重要的是,他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更兼有才干。

所以乡亲们都非常欣赏他,并且一个个都鼓励他道:“你如果继续如此努力读书,假以时日,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的。”

不过,智闲禅师长大点后,却忽然对世事非常的厌恶。于是智闲禅师拜别亲人出家为僧,并且踏上了行走江湖之路。

当是时,禅宗江湖中的头号老大,自然是百丈怀海禅师。所以,智闲禅师听闻了怀海禅师的大名后,便直奔江西奉新县百丈寺而去。

在百丈寺里,智闲禅师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佛法,再加上他本就聪明机慧,所以对于佛理禅道的知识掌握得非常的多。乃至于不论怀海禅师问他什么问题,他都能滔滔不绝的说上一通大道理。

但是,禅,靠那些世智辩聪靠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是不能彻底领悟的。

自然,智闲禅师在百丈寺依靠自己的学识无法迈入禅的大门,所以智闲禅师有点着急。

而更要命的是,没过多久,怀海禅师又圆寂了。

智闲禅师没能获得怀海禅师亲手颁发的百丈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心里非常的难过。

不过,难过归难过,禅还是要参的。

于是,当智闲禅师获知自己的大师兄灵祐禅师在湖南长沙市之沩山创建同庆寺弘法后,便立即来到了同庆寺参访灵祐禅师。

由此可见,古代的那些禅师为了悟道,可谓是为法忘身啊。只要你的禅宗功夫高深,只要你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管你是我的师父还是我的师兄,我都会不辞艰辛前来参学的。

而灵祐禅师看到聪明伶俐的智闲师弟前来参学,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于是马上安排他在寺里住下。

此时的智闲禅师虽然还没有悟道,但是灵祐禅师却非常看好他,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法器光大禅门的。

不过,智闲禅师在同庆寺参学期间,虽然也在跟随灵祐禅师学习他的禅法,但是却依旧改不了他在百丈寺时的毛病。

智闲禅师仗着自己佛理知识深厚,又跟随怀海禅师学习过,所以,不论是佛理还是禅道,他都能滔滔不绝的说上一大通道理出来。更为关键的是,智闲禅师的这些道理,那是很有道理的,别的同学绝少有能辩解得过他的,从而使得同庆寺里的绝大多数僧众对智闲禅师佩服不已。

不但如此,即使是灵祐禅师有时在教室里布置点课堂作业,智闲禅师都是很快的就做好了。而且智闲禅师还常常主动提问,和灵祐禅师相互勘辨,并且能对答如流。

所以,江湖中人都把智闲禅师尊称为“禅匠”。

不过,纵是如此,作为当时禅宗江湖中的第一高手,灵祐禅师却深知智闲禅师浮于语言文字,并没有直达根本。不过,因为开示他的机缘未到,灵祐禅师也就没有公开制止智闲禅师在寺里的言辞行为。

这一天早上,智闲禅师又在那里对着同学们喋喋不休的说着他的那些大道理。灵祐禅师马上就把智闲禅师喊到方丈室问道:“汝从前所有学解,以眼耳于他人见闻及经卷册子上记得来者,吾不问汝。汝初从父母胞胎中出,未识东西时本分事,汝试道一句来,吾要记汝。”

上面灵祐禅师的话语,出自禅宗最早的典籍《祖堂集》。但是随后的《景德传灯录》中,就把那个“初”字改成了“未”字,变成了“汝未出胞胎未辨东西时”之语。

后来面世的众多禅宗典籍,不但延续了《景德传灯录》的话语,而且把这个话语演变成了中国禅宗史上最为经典的问话之一:父母未生前,试道一句看?

灵祐禅师的这个话语,可以说既是一个禅师勘辨学人之问话,更是所有参禅悟道之士最终必须要弄明白的终身大事。所以,灵祐禅师的这个话语一经传出后,就受到了整个江湖的高度重视,并且直至今天,依旧成为参禅悟道之士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由此可见,灵祐禅师在当时能成为禅宗江湖的第一高手,实在不是侥幸之事啊。

智闲禅师看到灵祐禅师叫他父母未生前道将一句来,不由得马上就愣在了那里,不知如何应对。

不过,智闲禅师只是愣了一会儿,马上就回过神来。他毕竟是看过众多经书有深厚佛理之人,并且还跟随百丈怀海和沩山灵祐这种绝顶高手深造过。

所以,智闲禅师回过神来,马上就低头沉思,然后搜肠刮肚想出了应对之语出来呈现给灵祐禅师,不料灵祐禅师根本就不应可。

随后,智闲禅师又想出了几个应对之语出来,并且向灵祐禅师详细的讲解自己的理解。可是不管智闲禅师说什么应对之语,灵祐禅师照样一一否定,并不许可。

智闲禅师黔驴技穷,实在想不出应对之语出来了。他只得对灵祐禅师道:“请师父为我说说看。”

灵祐禅师道:“我说出来的,终究是我的见解,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说出来的,才真正是你自己的啊。如果我现在替你说出来了,你不会而知,以后一定会骂我的啊。”

看到师父不肯替自己作答,智闲禅师于是回到自己居住的僧僚,然后把自己所带的那些经书以及别的禅师之语录还有自己平时所作的笔记,全部翻出来一一查看,希望能从中找出一言半句出来应对师父的问话。

可是,智闲禅师翻遍经书和笔记,竟然找不到一句恰当之语出来应对。智闲禅师不由得长叹道;“画饼不可充饥啊。”

因为禅,不在书本上。如果禅在书本上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可以抱本书自己学习悟道了。

禅,自然也不在语言上。如果禅在语言上的话,天下学习佛法懂得佛理的人多了去了,这些人那还不每个人都是悟道者了啊。

智闲禅师心灰意冷之下,于是立即把所有的经书、语录和笔记堆在一起,然后一把火就把它们全点燃了。

在那个时候,书籍是不容易制作、收集的,更何况还有号称“禅匠”的智闲禅师的心得体会呢。所以旁边的同学一看智闲禅师要烧掉这些东西,赶紧上前道:“师兄别烧啊,如果师兄实在不想要的话,可以把它给我啊。”

智闲禅师道:“我一生来被它带累,汝更要之奚为?”

所以,智闲禅师一点都没有留下,直到把所有的纸张都烧成了灰烬。

烧完后,智闲禅师黯然神伤的道:“此生不学佛法也,余自生来谓无有当,今日被沩山一扑净尽,且作一个长行粥饭僧过一生。”

然后智闲禅师收拾好行李,便来到方丈室给灵祐禅师辞行,随后两眼长流着泪水出门而去。

智闲禅师离开沩山后,在江湖上一路漂泊。这一天,他来到了河南南阳市淅川县白崖山香严寺。这个寺院曾经是南阳慧忠国师居住修行之地,可是现在已经荒废了。

智闲禅师想着自己并没有确定的地方可去,于是就决定在此隐居终老一生。

主意打定,随即智闲禅师便在寺旁搭建草庵居住了下来。

住下来后,自然吃喝拉撒都得自己动手了。开点荒地种点蔬菜,那是免不了的了。不过,这些劳动,自己在百丈寺和同庆寺那是没少干的。所以现在干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智闲禅师隐居在这里,既不烧香拜佛,也不念经参禅,每天都是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这一天,智闲禅师照例来到地里干活。他来到地里后,把地里的杂草一一拔掉丢在一边,然后又把石头瓦片之类的捡起扔到一边。

不过,当智闲禅师捡起一块瓦片随手扔开后,瓦片飞出去击中了旁边的一根竹子,随即发出清脆的敲击声。智闲禅师一听,不由得觉得好笑,于是就在那里笑了起来。但是,就在智闲禅师开口失笑间,他不由得当下大悟禅宗玄旨。

于是智闲禅师马上作偈一首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治。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然后智闲禅师地也不收拾了,马上回到草屋,随即沐浴更衣,然后焚香对着沩山方向礼拜道:“师父真善知识,具大慈悲,拔济迷品,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也。”

香严智闲能在一块瓦片击打竹子的清脆声中彻悟,看起来是个偶然事件,看起来是巧合,看清来非常的轻松简单,实则不是如此的。

首先香严智闲有深厚的佛理和禅理在心中,并且受到过百丈怀海和沩山灵祐这种最顶级的大师之指导。所以要说禅道,他并不是没有,只是一直蕴在心间,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合适之出口正确的展现出来而已。

其次,最为关键的是,香严智闲此时没有参禅悟道,他已经放下这些带累他的东西了,他已经抛弃这些让他泪流满面的东西了。他的心里已经平静下来了,已经空下来了,已经进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平常的状态。

而恰好这种平常的状态才是一个人最无伪装最本质最根本的状态。所谓无心是道,所谓平常心是道,而香严智闲就处于这种状态中,只是日用而不知而已。

所以,这天劳作中顺手无心之抛瓦片,瓦片飞出自然敲击竹子之清脆声,却如醍醐灌顶一般,让香严智闲彻底回过神来,从而彻悟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想想真是有点奇妙,一个人只有彻底放下,才能“有所得”。一个人只有真正的“空”下来,“那个”东西才能从“空”中呈现。

香严智闲后来曾经作过一首偈,偈曰:“子啐母啄,子觉母壳。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小鸡要出壳时,就在里面往外啐,而母鸡为了帮助小鸡破壳而出,就在外面往里啄。不过,不论是小鸡还是母鸡,它们之啐啄必须同时,不然的话,小鸡觉醒后想出来,若无外力帮助,它是无力啐破鸡壳而出的。而母鸡不等小鸡觉醒后先在里面啐壳,从而提前从外面把壳啄破,小鸡则必死无疑。

所以,外在的机缘和内在机缘都得同时相应,悟道,才能成为真实的事情。而这,就是禅家十分强调的要啐啄同时。

所以,当顺手无心扔出的瓦片无意中击中竹子从而发出之清脆声,就一下和香严智闲禅师之平常心之空心相结合,从而一下就把那层“壳”给击破。智闲禅师“破壳而出”,自然获得了新生。

不过,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还是没有破壳而出。还得“子母俱亡”才是,如此,才能师资同道唱和。

我们再来看看智闲禅师之悟道偈。

一击忘所知:在无心之一击中聆听到无意之天籁,在这浑然天成中能所俱泯也。

更不假修持:心是无心,意是无意,在无心无意中穿衣吃饭除草抛瓦,何造作之有?何修持之有?进而聆听天籁,打破玄关,在不假修持中一超直入也。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禅,不是深山古庙中的枯木死灰。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一潭死水。禅,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是静与动、色和空的彻底融合。所以,在动容扬眉中,除草抛瓦中,同时保存着心意之平和,而不落入死寂的禅机里,从而“得意洋洋”的昂首于大道中。

处处无踪迹:大道虽然处处在,虽然平常心就是道,但是,如果认为道就是平常心却又不是了。禅,是超越声色,超越日常毫无踪迹可寻的。因为如果大道有任何踪迹的话,那么每个人都可以跟踪而来寻迹而至。

声色外威仪:声色俱泯后,禅之种种“威仪”自具也,自备也。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前面的那些东西,就是所有的悟道之人所说的上上机。

对于香严智闲禅师击竹悟道之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雪窦嗣宗禅师作偈评唱道:

粥饭随缘养病躯,本无迷悟可关渠。

无端击着庵前竹,直至如今在半途。

南宋九峰升禅师作偈评唱道:

放下身心如弊帚,拈来瓦砾是黄金。

蓦然一下打得着,大地山河一法沉。

智闲禅师既已悟道,也就没必要继续在香严寺独自隐居了。于是他马上收拾好行李,随即就往沩山赶去。自己虽说悟道了,但还得要师父印证才行啊。

见到灵祐禅师后,智闲禅师向灵祐禅师具说了自己悟道之因缘,并且把自己所作的悟道偈呈送给灵祐禅师看。

灵祐禅师听后看后,不由得非常高兴的道:“这回你才是彻底领悟禅道了啊。”

于是灵祐禅师马上叫维那通知大家到大讲堂来,等到僧众们都到了后,灵祐禅师便在讲台上对大家讲说了香严智闲悟道之因缘,并且把智闲禅师所作的悟道偈读给大家听。自然,灵祐禅师在讲堂上对智闲禅师那是大加赞赏的。

僧众们看到师父都印证智闲禅师悟道了,于是纷纷上前来祝贺智闲禅师,顿时大讲堂里就热闹成一团。

不过,此时灵祐禅师门下的第一高手仰山慧寂因为外出办事还没回来,所以并不知道此事。

慧寂禅师在外面办完事回到寺院后,便来到方丈室给灵祐禅师交差。

看到慧寂禅师来了,灵祐禅师马上向他说起了智闲禅师悟道一事,并且把智闲禅师写的悟道偈给慧寂禅师看。

慧寂禅师看后,便对灵祐禅师道:“虽则与么发明,师父还验得他也无?”

灵祐禅师笑着道:“不验他。”

慧寂禅师道:“不然,此是心机意识,著述得成,待我亲自勘过始得。”

随即慧寂禅师便来到智闲禅师的房间对智闲禅师道:“师父赞叹师兄发明大事,你试说看。”

看到慧寂禅师亲自上门勘辨自己来了,智闲禅师于是马上把自己所作的悟道偈说给慧寂禅师听。

慧寂禅师听后不以为然的道:“此是宿习记持而成,若有正悟,更别说看。”

看到慧寂禅师不认可自己的悟道偈,智闲禅师于是当场又作偈一首道:“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贫,犹有卓锥之地,今年贫,锥也无。”

智闲禅师此偈,充分表达了自己达至“锥也无” 之空空亦空之境。

不过,在慧寂禅师看来,从去年到今年是“渐”的过程。从有立锥之地到锥也无,还是“渐”的过程。而禅,贵在一超直入,贵在当机立悟的。

所以,对于智闲禅师的偈子,慧寂禅师并不认可的道:“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未梦见在。”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真净克文禅师评唱道:“去年富未是富,今年富始是富。去年富惟有一领黑黪布衫,今年添得一领百衲袈裟。岁朝抖擞呈禅众,实谓风流出当家。”

南宋能仁祖元禅师作偈评唱道:

无地无锥未是贫,知无尚有守无身。

侬家近日贫来甚,不见当初贫底人。

南宋松源崇岳禅师作偈评唱道:

年去年来贫复贫,祖师抬脚重千斤。

愁人莫向愁人说,说向愁人愁杀人。

元朝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香严贫未是贫,奈何犹有个浑身。真净富不是富,家私未免俱呈露。梵琦这里不说富不说贫,随家丰俭没疏亲。”随即梵琦禅师竖拂子云:“收来兔角长三尺,放去龟毛重九斤。”

智闲禅师看到慧寂禅师竟然不认可自己的悟解,于是当场又作一偈道:“我有一机,瞚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智闲禅师此偈,不仅深得沩仰宗体用圆融之精髓,更是非常传神的表达了禅要见当机就见之真意。

所以慧寂禅师一听,马上就认可了智闲禅师,然后转身到方丈室去了。

见到灵祐禅师后,慧寂禅师高兴的对灵祐禅师道:“且喜香严师兄会祖师禅也。”

由此可见,古代的禅师们,那是严格坚守以法为法的,哪怕师父亲自认可了,自己觉得有任何的不对,都可以亲自前去交流切磋,从而使大家都做到有疑必问,有疑必解,最终达至不疑之地。

对于慧寂禅师印可智闲禅师之公案,唐末五代时的长庆慧棱禅师评唱道:“一时坐却。”

北宋真如慕喆禅师评唱道:“香严可谓上无片瓦,下无卓锥。露裸裸,赤洒洒,没可把。若不是仰山,几乎放过。何故?不得雪霜力,焉知松柏操。”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洪守遂禅师评唱道:“且道如来禅与祖师禅是分不分?”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沩山晚年好则剧,教得一棚肉傀儡直是可爱。且作么生是可爱处?面面相看手脚动,怎知语话是他人。”

在慧寂禅师勘辨智闲禅师的对话中,慧寂禅师在中国禅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祖师禅和如来禅的概念,并且第一次言及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区别。

慧寂禅师此言论传开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来了众多人士的热议,并且直到现在,依然有许多的专家学者撰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不过,不论那些专家学者如何定义如来禅和祖师禅,也不论他们如何分析和论述如来禅和祖师禅之异同。我们只要结合慧寂禅师和智闲禅师上述之对话,就不难发现慧寂禅师在对话中表达了三个非常明显的意思。

第一,不论是慧寂禅师先对智闲禅师道“如来禅,许师兄会,祖师禅,未梦见在”,还是慧寂禅师后来对灵祐禅师道“且喜香严师兄会祖师禅也”,我们都可以看出,在慧寂禅师眼里,如来禅和祖师禅是有层次之不同的,也就是说祖师禅是高于如来禅的,祖师禅,才是禅师们真正要追求的禅。

第二,如来禅是“渐修”之禅,是“有迹可寻”之禅。而祖师禅却是一超直入之禅,是当机立悟之禅。

第三,对于智闲禅师之悟境(偈颂),慧寂禅师的话语有层层翻进之意。禅,是决不允许你停滞于任何一机一境的。不论你的悟境有多高妙,对于禅而言,都是不允许你在此停滞的,都是不允许你沉溺于此的。所以,禅,非常强调层层翻进,非常强调“更需知有向上时节使得”。

所以,对于智闲禅师之所悟,慧寂禅师同样在层层翻进中进行勘辨。这种切磋,其实对于双方都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二、开法香严

智闲禅师获得了灵祐禅师颁发的同庆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后,便来到了江湖中游历。

没多久,智闲禅师又故地重游,来到了自己当初悟道所在的河南淅川县香严寺游历。

智闲禅师不仅佛理深厚,而且禅宗功夫同样高深,更兼有灵祐禅师颁发的毕业证书,这种人物,江湖中自然是不多见的。所以智闲禅师来到香严寺游历,立即就引起了全寺上下的高度关注。进而寺里的僧众一致决定推举智闲禅师为寺院的主持,并且选定了某个良辰吉日作为智闲禅师升堂登座之日。

随即香严寺之僧众便广撒江湖帖,邀请同道中人前来祝贺、见证、交流。

灵祐禅师得知智闲禅师准备当主持了,于是立即派门人给智闲禅师送了一封信表示慰问,同时还送来了一根柱杖作为传法信物,并且灵祐禅师还要求门人务必在智闲禅师登座之日把信和柱杖送到。

智闲禅师升堂登座这天,灵祐禅师的信和柱杖也被门人及时送来了。

智闲禅师从同门手中接过信和柱杖,然后就放声叫道:“苍天啊,苍天啊。”

旁边一个僧人马上站出来问道:“师父为甚如此?”

智闲禅师马上道:“只为冬行春令。”

冬行春令是个双意语。冬天本来是该寒冷才符合本身的节气所属的,但是如果冬天不寒冷却温暖如春,这就属于反季节了。想想看,如果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春天不暖,那这个世界还不乱套了啊。所以,冬行春令,这是不祥之兆啊。

但是对于某些事某些人来讲,在寒冷的冬天能有温暖如春之感,却又是一件梦寐以求的天大好事了。

不过,智闲禅师道冬行春令,且道是赞语还是贬语?具眼者试辨看。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的本觉守一禅师作偈道:

尊人寄物哭苍天,春令冬行也倒颠。

若有会中真衲子,禅床好与即时掀。

明末清初的二隐行谧禅师评唱道:“沩山杖子千里同风,这僧送到对面千里。且道誵讹在甚么处?甜瓜彻蒂甜,苦匏连根苦。”

清初天目律禅师评唱道:“香严与么,也是珊瑚枕上两行泪,半是思君半恨君。”

这一天,智闲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大家讲道:
“道由悟达,不在语言。况见密密堂堂,曾无间隔,不劳心意,暂借回光,日用全功,迷徒自背。”

智闲禅师的这段开示,完全可以说是他悟道的心得体会,因为他就是被语言文字所带累,从而不能脱壳而出,不能顿见本来面目。所以,他曾迷于此,更悟于此。自然对此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智闲禅师曾经作过一首偈,偈曰:子啐母啄,子觉母壳。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同道唱和,妙云独脚。

对于智闲禅师此偈,云门信禅师评唱道:“子啐母啄即且从,子觉母壳向那里讨?子母俱亡,应缘不错。子母既亡,阿那个应缘不错?且道凭个甚么道理?”

明末清初的朝宗通忍禅师作偈评唱道:“以一重兮破一重,平田浅草易相逢。忽然突出千峰顶,土旷人稀绝所逢。惟有玄沙知此意,患盲患哑又兼聋。”

明末清初的天笠行珍禅师作偈评唱道:“七窍凿开混沌死,九乌射尽乾坤黑。藕丝牵倒五须弥,针眼放出搏空翮。啐啄机,谁委悉,独脚香严解双趯。趯破万重金锁关,依旧穿靴水上立。”

这一天,智闲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大家上课。智闲禅师道:“若论此事,如人上树,口衔树枝,脚不踏树,手不攀枝。树下忽有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对又违他所问,若对他,又丧身失命。当恁么时,作么生即得?”

对于智闲禅师这个两难问题,大多数同学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

这时,虎头招上座站了起来回答道:“上树即不问,未上树时请和尚道。”

智闲禅师一听,不由得呵呵大笑。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保宁仁勇禅师作偈评唱道:

曲设多方老古锥,那堪枝上更生枝。

好如良马窥鞭影,逐块且非狮子儿。

北宋蒋山法泉禅师作偈评唱道:

呵呵大笑没针锥,上树何如未上时。

任使香严多伎俩,傍观不免为攒眉。

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你若才生树上树下,对与不对处,转生义路,堕在常情,卒难透得。若是顶门上具眼的,终不向对与不对处作解会。未举已前,先知落处。若拟议之间,觌面蹉过。或不落二边,对也不是,不对也不是,作么生却得见古人意去?


这一天,有僧人参问智闲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道?”

如何是道?就和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一样,是个僧人们口头禅了的问题,问题虽然是同一个,但是禅师们的回答却是千奇百怪花样百出的。

智闲禅师回答道:“枯木里龙吟。”

智闲禅师此语,非常的富有文采,而且意境深邃,禅理高深。在禅师们对于如何是道众多的回答中,枯木里龙吟之语,是非常的奇妙而独特的。

枯,死寂,静止,淡泊也。吟,吟唱也,充满活力和生机也,动也。

枯木,无情之物也。龙,有情之物也,麟虫之长也,翻云覆雨变化莫测也。

枯木里龙吟,无生机中现生机也,无情中蕴有情也。

枯木里龙吟,死寂般的枯木里,竟然有龙吟,真是不可思议之境。其中枯荣相生相融,动静相生相合,无声与有声相隐相和,有情无情相辅相成。由此可以看出,智闲禅师那是深得沩仰宗圆融互摄、方圆默契之真髓啊。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道中人?”

智闲禅师回答道:“髑髅里眼睛。”

髑髅里眼睛之意和枯木里龙吟之意相同。

这个僧人对于智闲禅师的答语不能深入领悟,所以他后来参访石霜庆诸禅师时,又继续问道:“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庆诸禅师道:“犹带喜在。”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庆诸禅师道:“犹带识在。”

这个僧人对于庆诸禅师的开示,还是不能完全领悟。后来,这个僧人来到曹山参访本寂禅师时,他继续问道:“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本寂禅师道:“血脉不断。”

这个僧人又问道:“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本寂禅师道:“干不尽。”

这个僧人继续问道:“未审还有得闻者么?”

本寂禅师道:“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

这个僧人最后问道:“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本寂禅师道:“不知是何章句,闻者俱丧。”

随即本寂禅师作偈一首评唱道: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对于这个公案,宋朝禅宗第一高手圆悟克勤禅师评唱道:“念不异,心不差。圆融五位君臣,跳过无明三毒。便可以向枯木上生花,寒岩中吹律。看他三个老宿,一人透语渗漏,一人透情渗漏,一人透见渗漏。若善参详,便可玄关独步。还委悉么?莫守寒岩异草青,坐断白云机不妙。”

圆悟克勤的头号弟子大慧宗杲禅师评唱道:“诸人还拣得出么?若拣不出。宗杲不惜眉毛为诸人说破,香严透语渗漏,被语言缚杀。石霜透情渗漏,被情识使杀。曹山透见渗漏,被见闻觉知惑杀。分明说了,具眼者辨。”

元末明初的楚石梵琦禅师评唱道:“宗杲老人全身坐在三种渗漏里,却不被三种渗漏所拘。虽然,要见古人,直是远在。为什么呢?无事教坏人家男女。”

这一天,智闲禅师来到教室里给同学们上课。

有个学僧站起来问道:“请问师父,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一个人如果能真正的做到不慕诸圣不重己灵,那他就是一个完全独立之人了,那他就是一个能自己随处做主之人了。

所以智闲禅师道:“万机休罢,千圣不携。”

不料,智闲禅师话音刚落,下面马上就有人在大声的作呕吐声,并且反驳道:“是何言欤。”

智闲禅师在讲台上马上问道:“是哪个?”

下面马上就有学僧帮着回答道:“是匡仁师叔。”

疏山匡仁禅师虽然后来成为了洞山良价的嗣法弟子,算是智闲禅师的师侄辈。但是在这之前,匡仁禅师曾在灵祐禅师那里学习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样算来他又是智闲禅师的师弟了。所以智闲禅师的学生会尊称他为师叔。

智闲禅师看到竟然是在沩山一起学习过的同门如此不肯自己,于是便问匡仁禅师道:“你不肯老僧啊。”

看到智闲禅师叫阵了,匡仁禅师马上从人群里站出来道:“是。”

智闲禅师道:“你莫道得么?”

匡仁禅师当仁不让的道:“道得。”

智闲禅师马上道:“那么你试道看。”

看到智闲禅师叫自己讲课,匡仁禅师一下“得意”起来了,他对智闲禅师道:“若教我道须还师资礼始得。”

你想当老师,那还不简单啊,况且自古都是能者为师啊。

所以智闲禅师马上就从讲台上走下来,请匡仁禅师到讲台端坐,然后自己给匡仁禅师作礼问道:“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匡仁禅师道:“何不道肯重不得全。”

别人已经不慕诸圣不重己灵了,达此地步之人,早已是独立而自由之人,如何肯重不得全?

而且禅语是非常忌讳说死说实的,禅语要灵动活泼才是,当然,如果兼具文采那就更佳了。而肯重不得全既不灵动,也无文采,更兼是实语,所以智闲禅师马上授记匡仁禅师道:“饶汝恁么,也须三十年倒屙。设住山无柴烧,近水无水吃,分明记取。”

能者为师固然没错,但是你无能却要以呕吐作怪,还要强行为师,并且要人以师礼礼拜,更兼当众信口开河误导广大学生,这就是大恶了。既如此,那么你就必须为自己的“恶”付出相应的代价。

古代那些开悟禅师们所作的悬记,自然是不会落空的。

后来匡仁禅师来到江西抚州疏山寺当上了主持,一切都如智闲禅师所悬记的那样,而且一直过了二十七年,匡仁禅师倒屙(呕吐)之病才痊愈。

不过,匡仁禅师常常为当年的事情自责不已,他道:“香严师兄记我三十年倒屙,今少三年在。”

于是,每次吃完饭,匡仁禅师都会用手伸进喉咙里抠上一番,然后呕吐,以此来顺合智闲禅师三十年之悬记。

匡仁禅师在和智闲禅师的切磋中败下阵来,所以他对自己和智闲禅师的交锋始终耿耿于怀。所以当他碰到镜清道怤禅师来参访自己时,他又拿出这个话题出来勘辨道怤禅师:“肯重不得全,汝作么生会?”

道怤禅师道:“全归肯重。”

匡仁禅师随即又问道:“不得全又作么生?”

道怤禅师道:“个中无肯路。”

匡仁禅师满意的点了点头道:“始惬病僧意。


这一天,智闲禅师门下的一个僧人来到江西省宜丰县之洞山参访良价禅师。

良价禅师问道:“你从哪里来的啊?”

这个僧人回答道:“从香严寺智闲禅师处来的。”

良价禅师道:“智闲禅师有什么佛法因缘?”

这个僧人道:“佛法因缘颇多,只是爱说三等照。”

良价禅师道:“说来看看。”

这个僧人道:“恒照、常照、本来照。”

良价禅师道:“有人问此三等照也无?”

这个僧人道:“有。”

良价禅师道:“怎么问的呢?”

这个僧人道:“作么生是恒照?作么生是常照?作么生是本来照。”

良价禅师不以为然的道:“好问处不问。”

这个僧人道:“既如此,请师父垂个问头。”

良价禅师道:“问则有,不用拈出。缘作么故?你千乡万里来,乍到这里,且歇息。”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僧人们要到别的地方去参访,实在是件非常艰苦的事情。这个僧人不远千里历尽艰辛,好不容易来到洞山见到了良价禅师。不但和良价禅师这种当时江湖中数一数二的大宗师说上了话,并且还得到了良价禅师一言半句之开示,所以他立即就被感动得两眼哗哗哗的流下泪来。

良价禅师看见这个僧人转眼间就眼泪长流,于是问道:“哭作什么?”

这个僧人道:“启师父,末代后生,伏蒙师父垂方便,得这个气道,一则喜不自胜,二则恋和尚法席,所以与么泪下。”

良价禅师道:“唐三藏又作么生?从唐国去西天十万八千里,为这个佛法因缘,不惜身命,过得如许多险难。所以道,五天犹未到,两眼泪先枯。虽则是从此香严千乡万里,为佛法因缘,怕个什么?”

这个僧人听完良价禅师的开示后,便立即下山,然后一路跋涉回到了香严寺。

两天后,正好碰上智闲禅师戴着帽子来到教室给大家上课。

等智闲禅师刚在讲台上坐好,这个僧人马上站出来问道:“承师有言‘恒照常照本来照’,三等照则不问,不照时唤作什么?”

对比之前的问话,这个僧人能如此发问,看来还是有非常大的进步的。

智闲禅师一听,马上就把自己头上戴的帽子扯下来,然后抛在同学们的面前。

这个僧人看到智闲禅师如此作略,却又不能领会了。

对于智闲禅师之三照,明末清初的三山灯来禅师作偈评唱道:

三照由来一照同,何分前后与当中。

个中若了全无事,一点灵光映不穷。

这个僧人不能领会智闲禅师抛帽之作略,于是又不辞艰辛来到洞山参访良价禅师。见到良价禅师后,他把自己和智闲禅师切磋之事告诉了良价禅师。

良价禅师听后,马上把头低下,然后问道:“实与么也无?”

这个僧人道:“实与么。”

良价禅师马上道:“若也实与么,斫头也无罪过。”

看来,良价禅师对于智闲禅师的应对并不满意呢。

这个僧人随即又回到了香严寺,然后把良价禅师的话语告诉了正坐在禅床上的智闲禅师。

智闲禅师一听,马上下床,然后望着洞山方向合掌作礼道:“良价禅师实在是个难得的高手啊。”

随即智闲禅师作偈一首曰:

有一语,全规矩。

休思量,不自许。

路逢同道人,扬眉省来处。

踏不著,多疑虑。

却思量,带伴侣。

一生参学事无成,殷勤抱得啃檀树。

智闲禅师因为从小学习成绩就很好,长大后更是佛理深厚禅宗功夫高深,所以,写点偈颂之类的东西,对他来讲就是一件得心应手的事情了。

而且,偈颂这种形式,也更符合一些文人士大夫的胃口,所以,当时的很多文人士大夫借此也和智闲禅师相互唱和,这样既加深了双方的友谊,同时也更利于智闲禅师弘法。

智闲禅师一生作偈颂二百余首,并且随缘对机不拘声律,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中流传甚广,且受到江湖人士的一致好评。

所以红尘洗梦在此选摘几则智闲禅师的偈颂供读者朋友们赏鉴。

指古人迹颂曰:

古人语,语中骨,

如云映秋月,光明时出没。

句里隐,不当当。

人玄会,暗商量。

唯自肯,意不伤。

似一物,不相妨。

清思颂曰:

尽日坐虚堂,静思绝参详。

更无回顾意,争肯置平常?

谈玄颂曰:

的的无兼带,独运何依赖。

路逢达道人,莫将语嘿对。

玄旨颂曰:

去去无标的,来来只么来。

有人相借问,不语笑咳咳。

馤董兵马使说示偈:

宿静心意到山中,为求半偈契神踪。

向道却思思不得,却被寻思碍不通。

公元898年,智闲禅师在香严寺圆寂,后被朝廷敕与“袭灯大师”之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宗史164:香严智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