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

    在聚焦板块,通过“头脑风暴”来了解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原有认识,学生的想法很多:碰撞、摩擦、声带、敲击…,几乎想到的都是产生声音的方法,各班都有一两个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探索板块,以橡皮筋、钢尺、音叉为例,先一起讨论使它们发出声音的方法,学生想到的一些方法“拉直橡皮筋松开”,“用钢尺敲打桌面 ”等都是两个物体在发声,这里要注意区分钢尺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钢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教师应边讲解边演示:将钢尺的一部分露出桌边,在桌子上的那部分要用力压住,然后拨动钢尺。确定好了方法,指导学生对比观察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状态,并用文字或示意图的方法记录也是难点。学生只是简单地记录在动,怎样动却不知怎么描述,在后面几个班,我做了相应的调整,让学生类比三年级学过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选择一个点来观察并记录。这样更有指向性,学生也观察到了物体在做左右或上下往返运动,也就是这节课要学到的科学词汇“振动”。对于音叉,现象不太明显,让学生用手轻轻触摸发声的音叉,会明显感觉在动。由于实验条件有限,敲击鼓面的实验没有做,先让学生进行了预测,然后提出问题“敲击鼓面的现象不明显,你能借助其他物体,让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更明显吗?”学生想到了细沙、面粉、碎纸屑。但是换到音叉,对学生就有难度了,大多数学生认为和鼓用的材料一样,有学生说到放大镜,很少有学生想到用水或悬挂的泡沫球。教师随后播放弹拨橡皮筋和钢尺,敲击鼓面和音叉的视频,学生尤其看到将敲击后的音叉放入水中的现象时很惊奇,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在研讨环节,通过实验探究,大部分学生能够总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是学生对竖笛很陌生,在预测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直接物体(竖笛)在振动。事实上竖笛是没动的,是竖笛里的什么在振动?我们吹出的又是什么?通过提示,学生会想到是空气。

      在拓展环节,介绍了身体的发声器官“声带”,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声带的振动,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是之前没做过的,感受到声带的振动,学生也感叹真的在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