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咳醒了睡不着,这两日一直在为派报工的事情费神费力,以至于晚上睡下后大脑仍沉浸在白天的工作里。关于报工的事情之前已经发文说过,但我还忍不住想再补充两句。
从最近几天的讨论来看,为让统计数据更有实际意义领导建议所有报工都要基于目的来考虑。即你花时间做一件事情究竟是为了什么,想达成什么目的,为什么目的服务。
具体到软件开发,所有人的工作往大了说都是围绕着项目的正常推进而做。也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是为了某个项目服务,为项目中具体哪块内容而做。
除此以外,尚有一些统筹的耗费在组织和管理、沟通上的成本,所以也给每个部门设定了些无法拆分到项目的报工目的,比如部门团队建设、为政治需求服务的党工团活动等。
不能不说领导的考虑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今天咱们不说做事的目的,就单纯从时间记录的角度来说。毕竟领导花时间搞全员报工最明显的目的还是想知道每个人的工作负荷情况,看看有没有提升个人工作效率的方式,可以让人在单位时间内有更大的产出,毕竟提高生产力,就是在降低企业成本,也就进而提升营收了。
正如我们大领导说的,最起码如果一个人一天报工数不足六小时(扣除午休),那说明要不是个人有问题就是部门分工有问题。
所以今天我不讲目的就单纯讲时间记录。就拿我个人工作来说,我的工作习惯是每天早上进单位坐在位子上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儿是要先过一遍邮箱里的未读邮件。看看哪些事情跟我的工作职责有直接关系,哪些是我只需要知晓但无需进一步处理的,哪些是全员发送但其实同我无关的,哪些是发错了的。一边过滤邮件,一边将一两分钟内可回复的邮件处理掉,一边将需要我花时间处理的事情记录到今日的待办清单上。随后再进一步根据事情紧急和重要的优先级安排先后处理顺序。毕竟在工作上第一原则就是“别让猴子留在自己背上”嘛!
每天集中查看邮件,一般少则10分钟,多则半小时。但从以目的来报工的统计维度说,并没有一个叫做处理邮件的分类让我报送。毕竟每个人工作习惯不同,没法强制规定所有人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处理邮件吧。
那么毕竟花了我半小时,总不见得就不记了?所以我必须在两种方案中考虑:一种将每一封处理的同我相关的邮件都挂靠在对应的项目上,并标记完成时间,几分钟左右,同我无关的就算了,姐姐大方 不和公司计较。还有一种方式就是把这半小时塞在之后我需要集中一片时间处理的某件事上,或是平均拆分到多件事上。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异在于,前者事无巨细,记录准确,但时间颗粒度细;后者记录少且无法体现实际效率,时间颗粒度粗。没有两全的办法只能看记录的目的是什么。只能自个领会和猜测领导搞报工的目的是什么,从而见机应对。
好,两种方法都说了,咱们就再来看看方法的可执行度如何。
我先问一个问题,你能清楚记得你每天去几次厕所吗?我想如果不是刻意留意,你记得自己去几次厕所的准确度都不会比记得自家小娃每天换几片尿不湿的次数高。
为什么?因为上厕所这件事是身体的自然反应,最多调动下动物脑,你的理性脑根本就不做反应啊!(理性脑说:别拿这种小事儿来烦我!)既然你做时间记录时要调动理性脑思考和回想,但理性脑又不关注上厕所这种事儿,你说你再怎么回忆,也怎么可能数的清?
好,我们再进一步,请问你记得你今天在开车时经过某个路口发生了什么事吗?我想除非是有意外事件发生,不然你基本也不记得。如果硬要回想你开车时做了哪些反应,你也未必想得清楚。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操练,已经变成了你的肌肉记忆,对小事情已经驾轻就熟了,早就没了刚拿驾照开车上路时的忐忑。
卡尼曼说我们生活中90%的事情都是用系统1处理的,反应迅速,应对得当,几乎不用思考。只有不到10%但事情才会用到系统2。如果所有应对都要用系统2处理,那大脑早就过热当机了。
好在系统1和系统2之间能够做的事情没有绝对分类。对于那些经过刻意练习,且练习次数足够多的事项,会被从最初调用系统2处理逐步下沉给系统1处理。学习学习,先用系统2学,在通过“习”移交系统1。
工作上也是一样,你不可能有天天变着花样的新任务。时间久了必然会对某些任务形成特定的处理方法,在大量事件的处理中,新手逐渐变成老手,单个任务处理速度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久而久之,你的一部分工作就变成了类似于机械性的重复。对于这类工作能记住每天处理了多少件是没问题,但如果让你花时间去回忆每件花了多少时间,做了具体哪些动作,产生什么交付成果,你愿意去记录吗?我想如果不是有坚定的意志力和外界压力,你是不会想去做的。因为没有意义,你再怎么记录都不会让你从这些事情中有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因为重复且机械性所以不记得;
因为处理时间短所以不记得;
因为不重要所以不记得。
一天之中,我们真正能记得,且完全说得清处理细节的事情真的不多。
有人看到这儿会跳出来说,不对!我每天做的事我都记得很清楚。没错,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不是说他们完全记得所有大小事情,而是说如果一般人能记得一天4小时的工作内容并说清楚具体工作目标及过程,那么这部分人能记清楚6个小时甚至8个小时。为什么?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碎片时间相对较少,块状时间相对较多。
啥叫碎片时间?还拿我举例,早上筛选完邮件,我开始着手处理今日优先级最高的事情。刚干了五分钟,电话响了,被其他工作的相关人员询问工作进展,我们花了五分钟时间沟通。撂下电话,刚想从之前被打断的地方接起,自我电话说到一半儿起就站在我工位旁的同事赶紧插进来让我先给他处理一件事儿,他就在旁边看着我做.,然后我又花了十分钟处理,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我描述的这些场景就是碎片时间。在报工的时候这些就是鸡肋,嚼之无味弃之可惜。不报吧毕竟花了时间,报吧又觉得浪费时间。这也是所有时间管理课程中一直忠告大家的,要想尽一切办法减少碎片时间。比如在做某项需要花精力的工作时手机调静音,除了领导电话绝对不接;或是干脆离开工位找个没人的会议室(因为你没法不接工位上的座机啊);学会对别人的要求说“不”之类的。
但我毕竟是普通员工一个,有领导、有前辈、有上级部门,还都不少,除了敢对后辈和同级说“不”之外,好多事情都由不得我不及时应对。
记得之前看过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文章,说经统计个人一天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高效工作的时间,四小时就足够多了,超过四小时后大脑就需要放松一下了。所以一天的工作时间分布,四小时块状时间加一个半小时休息加两个小时碎片时间加半小时浪费时间,应该是大部分人高效工作的常态了。
为啥领导需要配秘书?因为秘书分担了那些需要用碎片时间去做的事,好让领导可以将节省出的碎片时间组成块状时间来做事,让昂贵的时间成本发挥出匹配的价值。这也是为何公司大领导会说“我就能记得我一天做的十件事都是怎么分配时间的”是呀,因为有秘书给您分担了碎片时间,下属也不敢随意拿个事情就来占用您的时间,您当然能定心想大事儿了。也当然都能记得了。
话说到这儿,就不得不回过头来探讨报工这件事的目的了。说到底目前呈现出的任何一种报工形式就是在反应报工的意义。
按做事的目的报,却又对报工时长有考量。本身就是比较矛盾的。前者类似于OKR的考核,明确目的,分解任务,在一定周期内考核结果。后者类似于KPI,按件计费,多干多得。两个都想要,不想做取舍,那结果就是报出一堆假数据,要么活干了很多却没几件重要的,要么干了重要的活却没记录实际效率。想要拨云见日,可起雾了。
如果能通过报工的方式揪出吃白饭的员工,那还要激励政策何用?你无法强制要求员工做事,你只能通过激励他,让他自己自发做事。这也是为何要谈激励相容,谈管理者要激发善意了。
吃白饭的员工未必揪得出几个,可负面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想起我刚得知要报工的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公司是想要榨干员工的所有时间啊!最好把一天八小时都用在处理工作事务上,工作之外的事情,非领导交办的事情一律不要想不要做。”也就是说不会给员工留下个人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因为空余时间怎么用,因人而异,公司不好控制。既然不好控制还不如就不要给了。让你多干活少思考。因为思考和学习其他技能没法报工在项目中,于个人成长有利对项目进度未必有利,或者因为无法及时反馈而效果不明显。公司不鼓励“懒蚂蚁”,或者说长远发展的事情轮不到我们这些报工的人去思考。那么所谓的员工职业培养,学习提升也就是一句空话了。